題 目:離子-電子太陽電池--超越Shockley-Queisser效率極限
内容簡介:傳統太陽電池中的兩大固有能量損失,包括熱載流子的熱聲子發射(損耗1)和帶隙以下的未吸收低能量太陽輻射(損耗2),導緻了單結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的理論極限(<33%),即Shockley-Queisser效率極限。也就是說,即使是完美制造的單結矽或鈣钛礦太陽能電池,至少有約67%的太陽能不可能被轉化為電能。基于最新揭示的鹵化物鈣钛礦中增強的離子-電子耦合和能量交換、超長壽命離子能量儲存器的特殊效應,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概念:離子-電子太陽能電池(IESC),以極大地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大大超過肖克利-奎瑟(SQ)極限。在IESC中,離子被用作能量儲存器,用于存儲熱載流子的熱聲子能量,近紅外(NIR)太陽輻射可由近紅外吸收材料收集。然後NIR産生的載流子通過離子-電子耦合上轉換回到導帶,最終輸出為電能。因此傳統太陽能電池中的兩個主要能量損失(損耗1和損耗2)将被有效地利用并轉化為電能。IESC将吸收超過85%的太陽輻射,其理論效率預計大大超過肖克利-奎瑟極限。熱聲子發射引起的高工作溫度是鈣钛礦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IESC中,由于熱聲子發射被有效地轉化為電能,因此工作溫度将大幅降低,因此穩定性将大大提高。
報告人:文小明 研究員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澳大利亞)
報告人簡介:學士及碩士畢業于浙江大學光儀系。2007年在澳大利亞斯文本大學獲博士
學位。1989-2003在雲南大學物理系任教,曆任教授,副系主任。先後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斯文本大學及台灣中央研究院從事超快光譜學和材料的光物理研究。現任RMIT大學資深研究員,領導材料光物理方向研究。近年來主要進行鈣钛礦的光物理研究,以及光伏光催化系統的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專業特長為超快/時間分辨光譜,單分子光譜,光伏/光催化材料的超快光譜及顯微表征,納米材料中的電子/激子/聲子動力學。曾在澳大利亞和台灣分别組建過多種先進超快光譜學實驗。出版超快光譜學專著一部(英文獨立作者),在國際知名的高影響因子刊物發表論文二百多篇,其中包括8篇ESI高引用論文(top 1%),如:Nature Ener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Chemical Reviews等。論文引用9000多次,h-index 55。擔任Scientific Reports(Nature子刊)等學術雜志編輯,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審稿人(如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擔任澳洲國家科學基金(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ARC)基金評審人。
主持人:範建東 教授
時 間:2023年10月30日(周一)上午 10:00 始
地 點:南海樓124會議室
熱烈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太阳集团1088vip
2023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