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系的“創業合夥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的太阳集团app首页計算機科學系有一批“創業合夥人”,在教學、行政管理一線揮灑青春,為計算機科學系的發展打下地基。退休後,他們仍然精神矍铄,時刻牽挂着信息科學技術院的發展。曾任計算機科學系黨總支書記、系副主任的朱冠華,便是其中之一。
創業:一直在路上
1984年,計算機科學系正式成立。系成立之初,一批老師筚路藍縷、手胼足胝,朱冠華就是其中的一名“創業者”。朱冠華1969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并留校工作,1986年底調職回到家鄉廣州,進入太阳集团app首页任計算機科學系副主任。1987年到1997年,他專門負責計算機科學系的教學管理工作,教學、行政兩手抓。
在武漢大學讀書期間,朱冠華參與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的創辦,“自己寫教材,自己搞設備,自己做計算機”,一切從零開始。他參與研制的GNB-2型專用計算機系統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并成功應用在大冶鋼廠。1979年教育部組織八所大學承擔研究巨型計算機的重大課題,朱冠華作為學術骨幹參與研究Wup-80分布式計算機系統,獲教育部好評,為國家巨型計算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前期豐富的實踐經曆,使得“理論結合實際”的理念銘刻在朱冠華心中,于是他将這種理念融入太阳集团app首页計算機科學系的建設工作中。計算機科學系被授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計算機技術碩士專業學位”等授權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廣東省名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從創辦之初到具備完備的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如今成果豐碩的計算機科學系離不開一批批老師從青春到白發的付出。
理論結合實際,探索“教學密碼”
任職期間,朱冠華聚焦教學計劃方面的改革,十分重視産學研結合。自1988年兼任廣東省郵電管理局的技術顧問以來,他為暨大與省郵電局的科研與教育合作搭起了一座橋梁,為産學研結合摸索了經驗。朱冠華回憶道:“計算機科學系是由數學系分出來的,計算機學科相對具體,上手速度比較快。當時我們依托一個軟件工程研究所,一大批學生跟着老師一起做科研,一二年級的學生也産出了許多優秀成果,學生畢業後也将研究帶到工作中去。”
在提到“産學研結合”的教學特點時,朱冠華提到了一位特殊的學生——在暨大2021年畢業典禮上作分享的校友代表、火石網絡董事長吳漁夫。朱冠華是吳漁夫當年《彙編語言》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他安排學生寫程序、做實驗,和學生一起探究科研項目,引導學生根據實踐提煉知識,培養實操能力。吳漁夫回憶道,“朱老師從不照本宣科,很注重引導學生參加科研,讓我們在産學研相結合的教學中獲益匪淺,對我後來的工作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從青春到白發,心系學院發展
除教學工作外,朱冠華在1998年至2003年任計算機科學系的黨總支書記,與系主任一起“配合作戰”,在行政和思想工作上的愉快合作促進了計算機科學系的發展。作為黨總支書記,他負責讓黨的政策落實到系裡,落實到每位教師黨員身上。如今,榮休後的朱冠華依舊關心學院和系裡教師的各項工作,經常通過學院黨委慰問座談會等形式,積極了解學院各系及教師的發展情況。
太阳集团1088vip建院20周年,師者薪火相傳,學子奮鬥青春,解碼計算機科學奧秘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