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年華 • 信院廿載院慶】 走近“信息人”— “信”師治學 · 林龍新(計算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9-24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不一樣的跨界教師


林龍新老師

計算中心教師


大學教授/戰略發展部部長/産品線總監/項目經理”

倘若設計個人主頁,他的個人身份一欄可以用以上四個名詞進行組合,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斜杠青年”,知識面寬廣,邏輯思維強大。他就是計算中心教師,林龍新副教授。


1997年本科畢業後,林龍新加入了廣州金鵬集團,從事2G/3G等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發和管理工作。在企業的八年時間裡,他擔任過項目經理、産品線總監、集團公司戰略發展部部長等職務,積累了豐富的産品研發和項目管理經驗。期間,他完成了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的碩士階段學習。後來,帶着對計算機專業的熱愛,林龍新前往華南理工大學再度深造,并于200812月獲得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學位,20097月加入學院計算中心。

如今看來,第一個“斜杠”後的職務在林龍新的職業生涯中已成曆史,但正是此前在企業研發一線工作的長期曆練,造就了這位不一樣的跨界教師。


跨界塑造的職業精神:服從安排,勇挑教學重擔

計算中心是全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主要教學單位,教學任務繁重,但林老師從不挑剔,完全服從單位安排。他的教學任務分布在校本部、番禺校區和珠海校區,其中絕大部分在番禺校區和珠海校區。把廣州天河、廣州番禺、珠海香洲連成一個大三角,總路程可達254公裡,沿線駕車一圈需要四個多小時。十多年來,為了紮實完成教學任務,林老師一直在這三個地方來回輾轉。在很多人看來,林老師這份工作做得十分不容易,僅在路上奔波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林老師卻說,“得益于八年企業工作的錘煉,我的職業精神已塑造完成,對于上課地點,單位分配到什麼地方就是什麼地方,不需要克服什麼困難,也不覺得有多累”。

來校十多年,林老師平均年授課時數超過400課時,每年授課學生超過300人次。共承擔超過八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顯著。其主講的《程序設計基礎》《計算科學與程序設計導論》課程曾分别獲院内綜合評價第一名和第五名。此外,他還積極面向全校開展《信息簡史》《信息安全簡史》等計算機通識課程,作為主編編寫了《計算機科學基礎實踐教程》《計算機科學與程序設計導論》等新工科建設教材,發表10餘篇教學論文,主持/參與省級和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3項,作為主要參與人獲得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1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并于2020年榮膺太阳集团app首页“雙百英才教學名師”。


跨界培養的學習習慣:關注前沿,保持敏銳視角

對一名教師來講,想要避免在課堂上“照本宣科”,首先要對教學内容爛熟于心,而要想侃侃而談,教師豐富的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曆則必不可少。“上課從不看書”“知識面廣”“上課信息量大”等是絕大多數學生對林老師課堂的評價。可見其博覽群書,知識與閱曆的結合,使他言之有物,有物能言。“我一直對計算機、通信技術等領域保持着持久的好奇心”,秉持着“活到老、學到老”的專業态度,林老師堅持長期閱讀大量與其專業領域相關的中英文基礎理論書籍和前沿技術書籍,不斷推動知識的内化和更新。

2020年疫情期間,林老師提出并實踐了“直播和翻轉互動相結合的《程序設計基礎》在線教學與實訓”的在線教學模式,該模式在廣東省“疫情階段在線教學優秀案例(第二批)”評選活動中榮獲教師或課程類案例一等獎。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教師們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出變革,林老師能迅速構思出這些巧妙的教學方式方法并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得益于他對教育教學技術前沿的敏銳觀察和深度思考。2012,美國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台伊始,林老師便緊跟MOOCSPOC等新興教學模式的發展步伐,不斷思考“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佳教學實踐方式。由于長期從事信息類産品研發和項目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可行性分析、成本分析和風險評估的經驗,“工程化、系統化”的思考方式已深刻内化成林老師的認知慣性。所以,在林老師看來,疫情對他的教學非但沒有造成沖擊,反而為他實踐長期以來的教學思考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跨界累積的行業認知:理論與實踐相融通

八年的企業工作經驗對我現在的教學影響深遠”,林老師如是說。

當年,作為國内最早一批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發者之一,為了完成移動通信系統核心網産品的研發工作,林龍新一邊研讀ESTI關于GSM移動通信系統近5000頁的英文标準,一邊同步進行軟件研發。在與MotorolaQualcommHitachi等國際上著名的通信公司進行研發合作的過程中,林龍新熟悉了大型企業的研發流程、細節和規則,也對“科學理論研究->應用原型系統實現->工程項目驗證->通用産品->市場推廣”的完整嬗變過程有了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因在企業界和高校都有較長的工作經曆,林老師深知應用研發和科學研究各自的不易和艱辛,完全沒有企業界瞧不起高校“重理論、輕應用”或者高校瞧不起企業界“重應用、輕理論”的心态,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理論與實踐相融通。即使現在不在企業工作,他也一直與企業界保持着密切聯系,對各大企業尤其是BAT、華為等業界标杆的産品研發工作有十分深入的了解。這對他在高校的教學、科研和學生培養工作大有裨益。


相比高校,企業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對一個人的全面素養要求更高。許是林老師把自己在企業中長期培養的進取精神和承壓能力遷移到高校工作中,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他還積極潛心科研、不斷精進,這對一位公共課老師而言頗為不易。自2009年入校以來,林老師共主持國家專項基金、省科技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6項,到校科研經費超過200萬元;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以第一或通信作者身份發表A2A3類學術論文12篇。

在學院領導和老師們的眼中,林老師還是一名“好教師”“好同事”。在學院和計算中心的公共事務中總能看到林老師的身影,對待項目申報、課程建設、科研活動、實驗室建設、學生培養等工作,林老師總是盡心盡力,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同于企業,高校工作更凸顯教師的個人特色,但林老師始終認為,團隊協作能讓集體走得更好更遠,這也許也是他在企業工作中所得的寶貴經驗,讓林老師所到之處,總能齊心合力。


 “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收獲”是林老師事業追求的目标,“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他人生的自律信條。跨界深耕産品研發和科學研究的他,願“繼續做好一顆盡職盡責的螺絲釘,為學院的發展盡一份綿力”,這是林老師給學院二十周年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