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電子學院範建東/李聞哲課題組在CsPbI2Br全無機鈣钛礦太陽電池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Chromium-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s A-Site Cation in CsPbI2Br Perovskite Solar Cells》為題發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8.808)上。博士研究生袁松洋為論文第一作者,範建東研究員和李聞哲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無機鈣钛礦CsPbIxBr3-x(0≤x≤3)太陽能電池由于其出色的熱穩定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是,它們較差的濕度穩定性阻礙了其進一步的商業化應用。鑒于此,我們首次通過引入鉻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Cr-MOF),設計并生長了基于此的二維結構鈣钛礦材料。該材料通過[PbI6]4-八面體頂點相連,形成單層螺旋網狀的無機層,Cr-MOF結構位于網格空位中與無機層交替排列,形成獨特的2D鈣钛礦結構。研究發現,通過将該材料與CsPbI2Br進行摻雜,可以實現多維度的電子耦合,Cr-MOF結構中金屬Cr離子具有較低的晶體場分裂能,易于激發價電子離域,并通過配位體三聯吡啶(TPy)的π-共轭結構,實現載流子的多向傳輸。鉻金屬有機框架鈣钛礦摻雜後,可以與3D鈣钛礦形成晶格匹配良好的異質結結構,差分電荷計算結果表明,鉻金屬有機框架鈣钛礦可以有效提取3D鈣钛礦中的電子,有利于鈣钛礦本體和電池器件功能層間的電荷傳輸。
圖1. Cr-MOF-CsPbI2Br鈣钛礦電子結構示意圖
同時,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的測試結果表明,鉻金屬有機框架鈣钛礦通過自組裝的形式,聚集在鈣钛礦層表面,有效抑制了水汽對鈣钛礦層的侵蝕。與空白的CsPbI2Br鈣钛礦電池器件相比,鉻金屬有機框架鈣钛礦摻雜後,器件效率和穩定性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獲得了17.02%的功率轉化效率。同時,器件在相對濕度為30%的環境中,經過1000小時老化後仍保持 80% 的初始效率。這項研究為解決無機鈣钛礦的穩定性挑戰提供了新的範例。
圖2. Cr-MOF-CsPbI2Br鈣钛礦器件的光伏性能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1872126、22075103、51672111、51802120),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2019B151502030),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2002030159),中央高校基礎研究經費(21621112),珠江“青年拔尖人才”項目(2017GC010424),廣東省海外創新團隊項目(2016ZT06D081)共同資助。
(1)Chromium-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s A-Site Cation in CsPbI2B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dv. Funct. Mater. 2021, 2106233.
文章鍊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1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