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年華·信院廿載院慶】走近“信息人” —“先生”暨憶 · 肖璋老師 (電子工程系)

憶“電賽”與學生共處的日日夜夜

發布時間: 2021-09-13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憶“電賽”與學生共處的日日夜夜


肖璋老師

(電子工程系退休教師)



       肖璋,電子工程系退休教師,副教授,曾獲太阳集团app首页優秀教學成果獎、省高教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務院僑辦科技進步三等獎、太阳集团app首页優秀教師稱号。

       眼前的老教師,目光祥和,精神抖擻,談及若幹年前自己的教學生涯時,他說,當年指導學生們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以下簡稱“電賽”)的過程,是令他非常懷念的一段經曆。



 “含金量”很高的“電賽”——組織與籌備


       電賽是教育部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起的一項科技競賽,旨在培養參賽者的理論設計與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與創新精神。回憶起“電賽”,肖璋老師表示,電賽要求參賽隊伍“硬件”與“軟件”兼備,“是含金量很高的一項活動,備受同學們關注,報名參賽的同學紛至沓來。”

       當年,電賽一般在9月初舉辦,采取的是每組3人的團隊協作方式,進行四天三夜半封閉的比賽。“七月份到八月份2個月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成了緊張的備賽時間。”備賽的這段時間裡,為做好賽務、後勤、培訓、指導等工作,學院電子系設立競賽工作組,由參賽學生和志願者組隊報名組成。

       備賽的過程就是一場曆練,過程往往比結果更能鍛煉人。參賽學生需要經過熱身摸底、強化培訓、模拟競賽等一系列階段,“無論是參賽隊伍,還是賽務組、指導組的老師或者學生志願者,都将電賽放在心頭,整個假期時間、所有的精力全都泡在備賽中”肖璋說道。

圖為肖璋老師參加學院“七一”慰問座談會(第一排左三)


       2007年到2011年間的多屆電賽的組織與籌備工作,肖璋老師都參與其中。他主要負責參賽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學生們非常珍惜參加電賽的機會。”據他回憶,七八月正值酷暑,南海樓窗外的蟬鳴呱噪,實驗室裡的人頭濟濟。特别是模拟賽的那幾天,有團隊成員不忍将時間浪費在來回宿舍與實驗室之間的路上,就原地拼幾張椅子,或幹脆打地鋪,在實驗室過個通宵。”

        “志願者們不僅做好了後勤、跑材料等工作,對他們而言,籌備的過程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肖璋老師特别提到。他清楚地記得,在2011年的志願者中,有一支由研究生組成的技術支持小組,他們不僅在備賽過程中為參賽隊伍提供支持和幫助,也在賽後繼續組織電子技術培訓活動,“志願者們在賽前賽後的所起到的傳-幫-帶作用,也由此創立了電子系研究生帶本科生,高年級帶低年級的傳承模式。”肖璋說道。


沉甸甸的“電賽”成果——在人民大會堂裡領取的金獎


       學校首次參加“電賽”是在2001年,在賽場上,暨大電子系的學子們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術多次獲得了省一等獎和全國二等獎。在2011年時,由電子系張樹群老師指導的,陳卓成、鄭澤欣、蔡澤林幾位學生組成的大二參賽隊,從全省70多所院校,近600支參賽隊伍中突圍而出,獲得電賽全國一等獎,并前往人民大會堂出席頒獎儀式,對于暨南的電子系師生來說,這個金獎是暨南人在電賽上的曆史性突破,是暨南人的驕傲!

       于學生而言,電賽的過程讓人受益。獲獎的學生在分享參賽經驗時表示,無論輸赢,電賽四天三夜的拼搏令人難忘,也讓他們受益良多。當時的研究生技術支持小組組長利海沃曾在電賽中受挫。然而,“花因豔麗而吸引,樹因翠綠而美好,人因挫折而完美”。利海沃在2011年的電賽中,利用“爬坡過坎”的電賽經驗幫助師弟們備賽,指導師弟們在知識和模塊上做好充足準備。肖璋老師還記得,與利海沃交流電賽心得時,他說,“電賽是我撬動人生的一個支點,讓我在短時間内成長,懂得奮鬥,懂得合作,懂得感謝,懂得奉獻。”

       于肖璋老師而言,電賽的結果令人欣慰。肖老師說,“電賽是一次培養研發人才的機會,每一次電賽都是學生成長的蛻變。”不少參賽學生在畢業後加入了華為、騰訊等知名IT企業,也有學生利用在比賽中學到的專業知識自主創業。


 “電賽中與學生們共處的日日夜夜,在我任教的最後幾年,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認真的模樣,猶如澄澈夜空中靜默的星辰,在每個回首的眼眸裡,熠熠閃光。”

 ——肖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