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教育部黨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回首百年,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教育。從舉辦工人學校、農民運動講習所在群衆中播下革命火種,到引導知識青年走向革命道路、培養造就一大批“革命的先鋒隊”,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開門向工農辦學、培養一批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教育成為改革的先聲、開放的前奏,教育始終與人民共命運、與國家共奮進。
一百年來,我們黨對教育地位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升華,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1933年,毛澤東同志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衆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這對于發展國民經濟同樣有極大的重要性。”1950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恢複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1977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20世紀90年代,我們黨作出優先發展教育的重大曆史抉擇。江澤民同志指出,“對教育的投資就是對國家未來的經濟繁榮和競争力的投資,也就是對國家未來的生存和前途的投資。”胡錦濤同志指出,必須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财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為新時代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曆史論斷,把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從2016年到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46份關于教育的重要文件,是曆史上中央給教育系統發文最密集的階段。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重連續九年超過4%,2019年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首次突破4萬億元。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
一百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底子薄、整體落後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從新中國成立之初80%以上人口是文盲,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全面完成掃除青壯年文盲戰略任務,我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甩掉了“文盲大國”帽子。從改革開放之初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到1986年義務教育法提出普及目标,再到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國用3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接受高等教育在校人數隻有11.7萬人,到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大衆化階段,再到如今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183萬人,毛入學率54.4%,進入國際公認的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實現了曆史性跨越。經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奮鬥,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8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曆史性轉變,正在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教育事業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人民群衆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充分肯定教育改革成效,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長期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層改革創新的經驗做法不斷湧現,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一是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确保教育改革發展的正确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教育系統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育人一線,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完善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體制。中央層面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均成立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更加完善。推動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創建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衆滿意的模範機關,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進中小學領導體制,全國民辦高校全部設立黨組織,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單獨建立或聯合組建黨組織。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建立健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術、進學科、進課程、進培訓、進讀本“五進”制度,組織編寫大中小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5冊并作為重要必修内容,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鑄魂育人。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領導權,嚴格落實壓實意識形态工作責任鍊條,每一塊陣地、每一個環節都有人盯、有人管,全系統敢抓敢管、善抓善管、旗幟鮮明反對錯誤觀點的氛圍更加濃厚。高校連續30多年保持安全穩定局面,為全社會和諧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嚴”的主基調,嚴格落實“兩個責任”,制定落實黨組、黨組書記、黨組其他成員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三張責任清單”。推動巡視工作規範化高質量發展,構建教育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工作格局。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集中力量破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寬松軟”問題有效解決,“嚴緊實”局面已經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環境持續優化。
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最大政治優勢,是中國教育行穩緻遠的最大底氣和自信根源。必須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健全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始終把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最廣泛地凝聚團結在黨的周圍,使教育領域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二是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系統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生動活潑發展。
擦亮青少年成長成才中國底色。積極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頂層設計,推動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實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八大行動、六大舉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統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高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顯著提升。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全國範圍内普通話普及率超過80%,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廣大師生思想政治主流積極向上、精神面貌昂揚奮進,衷心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對國家前途和實現中國夢充滿信心。
發揮教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作用。全面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加強對教材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管理,确保教材建設正确方向。建立健全教材建設和管理制度,頒布實施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出台中小學教材、職業院校教材、普通高校教材、學校選用境外教材等4個管理辦法,提升教材管理和使用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中小學三科教材實行統編統審統用,義務教育所有年級2019年秋季學期實現“全覆蓋”。完善教材隊伍建設保障機制,建立教材建設國家獎勵制度,部署開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
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聚焦破解“小胖墩”“小眼鏡”問題,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深化體教融合,實施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強化體育美育在學生評價中的占比,毫不松懈抓好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推動修訂教育法,将“勞”納入教育方針。在大中小學各學段設定周課時“紅線”,設立勞動周制度,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勞動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讓學生在出力流汗中受教育。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實踐啟示我們,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标。不論什麼時候,立德樹人的初心不能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勇擔當。
三是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堅持“發展抓公平”的工作思路,教育資源配置向弱勢群體和困難地區傾斜,着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努力讓每個學生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全面打赢教育脫貧攻堅戰。“義務教育有保障”核心目标全面實現,20多萬建檔立卡辍學學生實現動态清零,義務教育階段辍學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積極推進“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數千萬貧困家庭學生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教育迎來美好生活,探索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推動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教育法将學前教育納入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從“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重構為“國務院領導、省市統籌、以縣為主”,各級政府職責更加明晰。支持中西部農村和城市薄弱地區大力發展公辦園,扶持普惠性民辦園,大力治理整改城鎮小區配套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八成,“入園難”“入園遠”“入園貴”得到有效破解。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立縣域内城鄉義務教育“四統一”制度,即學校建設标準統一、教師編制标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标準統一,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實現了制度上的平等。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改薄”規劃任務全面完成,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96.8%的縣級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義務教育“大班額”基本消除,農村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積極破解熱點難點問題。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工作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構建公辦民辦互不享有招生特權等機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公民同招”,民辦學校“擇校熱”大幅降溫。推出規範發展校外培訓機構政策意見,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線上線下同步規範,引導回歸育人正常軌道,減輕家長焦慮。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加強面向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指導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等活動。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五項管理,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實施“減負30條”,努力解決“三點半難題”,校内外聯動優化育人環境,解決家長煩心事。
更加關心關注特殊群體。完善随遷子女“兩為主、兩納入”制度,即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常住人口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随遷子女納入财政保障範圍,建立生均公用經費等“錢随人走”制度,全國1400萬随遷子女在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讀,比例達80%。2012年以來,70萬名學子通過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走出貧困地區,走進重點大學。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培養單位、教育層次、公辦民辦、所有區域全覆蓋。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4060多萬人,受到多個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基本實現30萬人口以上的縣特殊教育學校全覆蓋,殘疾兒童少年接受學前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會不斷擴大。
國家統計局“全面小康建設滿意度”調查顯示,人民群衆對教育狀況滿意度超過85%。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必須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暢通社會縱向流動渠道,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
四是始終把深化改革作為關鍵一招,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激發。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競争說到底是人才競争、教育競争。”“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近年來,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一大批基層改革創新的經驗做法不斷湧現,一些“老大難”問題正在得到曆史性解決。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圍繞破解教育評價這一世界性、曆史性、實踐性難題,中央出台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破解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分三批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大幅減少和控制高考加分,發揮考試評價對促進學生成長、國家選才和社會公平的重要作用。啟動“強基計劃”,重點向數學、物理、曆史、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專業傾斜。堅決破除高校“SCI論文至上”、破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深化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彰顯“指揮棒”轉向的決心與力度。
深入推進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賦予省級政府更大統籌權,落實和擴大高校在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經費使用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改革,開展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強化督政、督學、評估監測功能作用,強化督導“長牙齒”效應。對“三評一競賽”事項實行嚴格清單管理,清單之外一律不允許開展,有效排除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幹擾,為學校安心辦學創造條件。
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加快教育立法步伐,制定《幼兒園工作規程》《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等9部教育規章,梳理形成48部現行有效規章清單。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大中小學實現“一校一章程”。印發加強高校法治工作的意見,明确黨政主要負責人是推進法治工作第一責任人,确定法治工作分管領導、專門機構、專職人員。依法治理“校鬧”,印發《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強調不鬧也賠、鬧也不賠,堅決杜絕“花錢買平安”行為,切實為學校辦學撐起腰杆、排憂解難。加強教育行政執法,建立教育行政執法信息公示制度、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教育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發展。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國務院印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确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導向,建立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登記、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等機制,保障分類管理改革平穩有序推進。
推動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積極服務大國外交,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國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5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地國,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建成中俄、中美、中英等十大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一道,成為我國大國外交支柱。75個國家将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人,國際中文教育蓬勃開展。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要活力、要特色、要增長點,這是實踐經驗,更是實踐啟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完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讓教育戰線的創新創造熱情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為建設教育強國打下良好治理基礎。
五是始終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為重要使命,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更相适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牢牢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産品創新、為提高全社會技能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建立國務院領導同志牽頭負責的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明确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定位,明确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位置。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有了學校設置标準和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打破職業教育止步于專科層次的局限,職業教育學校體系逐步健全。建立産教融合校企合作認證、激勵、培育等制度框架,試點建設國家産教融合型城市。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有力推動校企合作“雙元”育人,形成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深入實施“學曆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證書對接專業基本實現全覆蓋,為複合型技術人才培養構建了有效制度。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落地運行,為建立國家資曆框架奠定了基礎。自2019年起,高職院校三年擴招300萬人,有力服務“六穩”“六保”。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有70%以上的新增從業人員來自職業院校。
推動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确立“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導向,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主動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挑戰,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啟動建設卓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确立并落實“雙一流”建設制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經濟社會主戰場、世界科技前沿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體系加快形成,打造形成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硬實力。
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聚焦關鍵領域“卡脖子”核心技術集中攻關,加強“0到1”基礎研究,打造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之重器”,組織高校聚焦“四個面向”,以高質量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高校建成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研發人員達48.2萬人,總量居世界第一。“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技進步獎,承擔超過80%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
曆史和實踐表明,紮根中國大地,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既是教育應盡的職責使命,更是教育獲得源源不斷能量和動力的根基所在。面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和“兩個大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必須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終做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适應、同人民群衆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六是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堅持不懈在全社會倡導尊師重教,努力破解制約教師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讓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1700多萬名教師有力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特别是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教師在守護億萬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以最快的速度适應線上教學的節奏,實現“停課不停學”,用行動诠釋師者擔當,創造了曆史壯舉。
健全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健全教師榮譽表彰制度。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明确新時代大中小幼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劃定教師行為基本底線,确立違規行為處理制度。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将師範生“免費教育”調整為“公費教育”,初步形成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嚴格教師職業準入,推進師範生免試認定改革。增設中小學正高級職稱,突破教師職業成長“天花闆”,不斷推動形成優秀人才争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湧現的良好局面。
全面提升教師地位待遇。依法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總體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目标。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為鄉村教育注入新鮮血液。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國培計劃”,“特崗計劃”累計招聘教師63.5萬名,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覆蓋中西部22個省份725個連片特困地區,向鄉村從教30年以上教師頒發榮譽證書414萬冊,“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問題得到顯著緩解。
營造良好教書育人環境。出台中小學教師減負20條,嚴格清理規範無關事項,讓教師回歸立德樹人主責主業,有更多精力鑽研教學、教書育人。發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首次以部門規章形式規定教育懲戒,為教師依法依規進行教育懲戒提供依據,解決對學生不敢管、不善管的問題。
實踐表明,教師這個第一資源用好了、用活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教育的興旺蓬勃就有了關鍵支撐。必須始終堅持從戰略高度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充分信任、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培養和彙聚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一系列顯著成績,根本上靠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靠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教育部黨組将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