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委教授團隊在ACS Nano發表論文:面向低頻波浪能采集的多軌道定向獨立層式摩擦納米發電機

發布時間: 2021-05-12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近日,唐群委教授課題組在ACS Nano (IF=14.588)上發表題為“Nodding Duck Structure Multi-track Directional Freestand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oward Low-Frequency Ocean Wave Energy Harvesting”的研究論文,太阳集团app首页為第一通訊單位,劉利強博士為第一作者,楊希娅副教授和唐群委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首頁截圖)

發展海洋能量轉換技術是優化海洋能源結構、拓寬“藍色經濟”領域的戰略要求,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以其獨特的優勢為高效捕獲波浪能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方法。近年來,TENG的結構設計逐漸從液-固接觸式轉變為基于獨立層滑動模式的球形結構,因為球形結構易于漂浮在海面上,能夠捕獲多向波。然而,球形結構的TENG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與波浪同時運動而不受約束的情況,這将嚴重影響波浪能轉換效率。因此,TENG内部結構設計的關鍵問題不僅要充分利用内部空間進行波浪能采集,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波浪能向TENG動能的轉化效率。

該工作報道了一種用于低頻波浪能采集的多軌道獨立層式摩擦納米發電機(NDM-FTENG),系統研究和優化了軌道數、連接方式、振蕩頻率和振蕩幅度等結構參數對NDM-FTENG電學輸出性能的影響。在波浪振蕩頻率為0.21 Hz和擺幅為120°的條件下,單個NDM-FTENG測得最大開路電壓為507 V,可獲得4 W/m3的最大瞬時功率密度,同時點亮320個LED燈。NDM-FTENG使用約兩個月後電學輸出性能基本沒有衰減,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耐用性。NDM-FTENG被證明是在真實的波浪環境中驅動小型電子器件的有效裝置,并且通過将更多的NDM-FTENG裝置并聯在一起,形成一個面向大規模藍色能源收集的網絡,擁有進一步增大波浪能發電功率的巨大潛力。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近年來,唐群委和楊希娅等教師組成的科研團隊,圍繞高性能駐極體制備、混合效應能量采集、摩擦電荷密度提升等關鍵問題,緻力于人體動能、波浪能等低頻機械能轉換材料與器件的研發,獲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原文鍊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1c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