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師德與學風建設的一點思考

發布時間: 2020-06-24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師德學風建設是學校今年的重點工作。何為師德?何為學風?如何加強師德和學風建設?在此,分享我的一點思考。

 

師德是為師者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既涉及教師如何開展自身建設,也涉及如何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系統而合理的準則和規範使人們可以和諧共處,使學校可以有效運轉,這是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必然要求。師德的内涵,有些亘古不變,有些與時俱進,需要教師共同體和全社會普遍的認可和共識。師德的約束力,有些是剛性的法律法規,有些需要共同體内部的相互約束,有些屬于老師的自我修養。師德是可以通過教育習得的,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美德即知識”。

 

教育有别于其他行業,它的工作對象是人,工作目的是育人———育和諧之人,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人。“教”和“學”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字的兩個讀音,意思是“上施而下效”。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示範與模仿。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明智,也要明德,更要修身,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為學生做出示範。我們都曾為學生,心中總會崇拜這位老師學富五車,那位老師談吐文雅,向往成為如某位老師一樣的人。無論是修養學識,還是儀表風度,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常常是潛移默化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立德樹人,先要立德為師。這裡的德,概括起來就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所謂明大德就是要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系列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追問。教師要有“天下為公,擔當道義”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所謂守公德就是指教師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用自己的學識、閱曆和人格魅力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所謂嚴私德就是指教師要用比平常人更高的道德準則嚴格要求自己,規範自身言行。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賢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德高為師,身正為範”。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一些高校中發生了一些師德失範的事例,其中一些觸及了法律法規的紅線,但更多存在于道德的灰色地帶。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相關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沒有與時俱進,不符合涵養師德的需要,也不适應社會的發展,例如異化的學術評價機制。另一方面,少數教師對于自身職業身份的認同感不夠強烈,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沒有形成凝聚道德共識和内部約束力的共同體。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師德相關文件,明确了新時代師德的内涵與外延。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首先要從交流和讨論做起,讓大家認知和認可師德的内容,形成内部道德約束力,明晰立德對于為師的重要意義和基礎地位。

 

對于高校,教學和科研常常緊密交織,因此,科技倫理和學術道德必然是高校教師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是雙刃劍,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摧毀世界。嚴格遵守倫理道德開展學術研究,才能保障科技始終向善。令人遺憾的是,國内高校普遍地缺乏科技倫理教育,這是所有老師和學生都需要補足的一課。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隻有建起良好的師德風範,才能引領學校形成良好的學風。我想,一所大學的學風,應是全校師生在求學、教學、治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風尚,是其精神内核的外在表達。我在吉林大學學習過十年,又工作過十年,對前輩先師和同學同事所表現出的優良學風傳統感觸頗深。

 

其一是“孜孜以求,皓首窮經”的求學之風。我們常說教學相長,說明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究其本初的動力,我想應是人類求知的本能。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吉林大學的學習氛圍十分濃厚,學生們非常珍惜安心學習的時光,有讀遍圖書館藏書的勁頭。當要借的書全部借空時,圖書管理員會登記下來,待有人還書,會及時通知排在前面的預約者。那時沒有手機,遠不如現在聯系方便,圖書管理員會打電話到學生宿舍,宿舍管理員再通知到學生。一旦拿到書,同學們都會充分利用一個月的借閱期,如饑似渴,手不釋卷。

 

那時候,還有借閱卡,可以看到這本書有哪些人借閱過。一次,管理員通知我,要借的《量子化學導論》一書還回來了,讓我去取。填寫借閱卡時,看到借閱卡上寫着我們時任校長唐敖慶老師的名字,這讓我興奮不已。唐老師常對學生說:“要站着讀書,而不是躺着讀書”。我想,唐老師說的 “站着”既是倡導主動學習,也是在鼓勵獨立思辨。

 

其二是“厚基礎,重實踐,嚴要求”的教學之風。改革開放以來,25位吉大校友獲得院士稱号。學長們能否當選院士,與他們選擇的工作領域、學術道路密切相關;但院士這一稱号所代表的深厚理論基礎和卓越實踐能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吉林大學對教育過程的嚴格要求。我們都知道,學校要為學生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教育,同時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些培養目标必須通過多方面的嚴格要求才能得以實現。

 

一是對任課教師的嚴格要求。我剛參加工作時,青年老師要從助教做起,需要與學生們一起聽課和記筆記,在資深教師的指導下集體備課。青年教師想要完全勝任一門主幹課教學,至少需要十年的磨煉。二是對教學内容的嚴格要求。在獲取信息相對困難的時期,老師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得到當時國際上最前沿的教材,并融入教學内容,使之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此外,老師們還會結合具體情況,主動編纂新教材,以适應國内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三是對學生學業的嚴格要求。一門課要取得優秀的成績,隻聽老師的講授,做老師布置的作業,是遠遠不夠的。當時流行一個詞,叫“開卷不易”。意味着即使是開卷考試,通過率也不一定很高,因為那會更注重考查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性運用。我們常常是同時閱讀老師推薦的幾本專業書,有的内容這本書闡述得更清楚,有的内容那本書诠釋得有特色。通過比較、甄别、補充,把這些讀書心得整理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書中推演過程常有省略,為了了解哪些地方有模型簡化,哪些地方有假設,以及理論的具體适用條件和範圍,很多同學會将書從頭推導一遍。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靈巧的人會認為這是笨功夫,但我想,所謂 “厚基礎”,總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下些笨功夫。

 

其三是 “四不四貴”的治學之風。“四不”———不自欺欺人,不枉己徇人,不立異,不炫博;“四貴”———貴創,貴精,貴平實,貴客觀。這是吉林大學曆史系奠基人金景芳老師早年為自己定下的治學戒條。關于“四不四貴”的具體含義,金景芳老師自己有明确的诠釋,不在此贅述。有人說,“不立異”不利于創新,也不夠包容,這是曲解金景芳老師的原意了。實際上,“不立異”并非不要創新,而是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要嘩衆取寵。金景芳老師的訓誡常讓我們思考,我們選擇治學,是将其作為謀生的職業,還是畢生的事業。如是職業,那麼我們要做敬業的工作者;如是事業,那麼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治學立身。學術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寬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這是治學的初衷。堅持科學精神,堅守科技倫理等基本原則,是立身之本。敢于堅持真理,追求學術真谛,創造有科技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成果,才能赢得學界的尊重。如果随波逐流,人雲亦雲,或一味追逐熱點,心浮氣躁,那就會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熱鬧都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師生人格上的平等是良好師德與學風的一種具體表現。教師可以滿腹經綸,著作等身,但随着年齡增長,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可能不如青年學生那麼快。青年學生思想活躍,創新潛力巨大,雖缺少經驗但也不會為經驗所累。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也向學生學習,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平等交流和讨論的氛圍中,師生共同進步。

 

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善待每一位學生。學生有個體差異,天資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教師應一視同仁,欣賞學生的多樣性,包容他們的差異性,注重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志趣,激勵發揮他們的潛力。包容是一種境界,善待是一種美德。

 

今天,我們再次讨論師德與學風,既是要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更是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對一些關乎學校發展的普遍性問題達成共識,調整制定一系列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準則和規範。希望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建設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營造百花齊放的學術生态,形成既有學術體共性、又有吉大特色的師德與學風。以此促進學校的 “雙一流”建設,并以良好的師德學風,引領社會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