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圖片
【知與行】
貫徹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發掘和強化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要充分發揮好教師隊伍的主力軍作用。
切實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
《綱要》明确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要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切實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理念。
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教師要深刻認識每一門課程,包括思政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都須具有育人功能,主動承擔起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充分理解隻有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将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才能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構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
形成課程思政育人自覺。教師要自覺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不僅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要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和品位,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當好“大先生”。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把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為人師表,做好示範,以自身深厚的理論功底、知識、閱曆、智慧和人格魅力滋養學生,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面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綱要》強調,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課程思政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綜合育人能力,其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能力是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關鍵所在。
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每一門課程都蘊含着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内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隐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如:《大學物理》課程,通過追溯物理學家研究問題的過程,介紹科學精神、思想與方法;依托物理規律的得出、物理現象的分析,将科學的态度、堅毅的精神以及愛國情懷傳遞給學生。
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能力。教師要選好、用好優秀的課程教材,組織好教學内容設計,将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内容中去,要找準切入點,從學科内在邏輯出發,從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課堂授課要注意講究時機,注意語言藝術,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通過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讓課堂“活”起來,發揮隐性教育作用,引發學生産生情感共鳴,在不斷啟發中進行思想引領、價值塑造,實現潤物無聲。
着力夯實教師的組織保障基礎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充分發揮教師主體作用,需要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提高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夯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保障基礎。
切實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将課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之中。要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明确教師的授課态度本身就是課程思政。
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要組織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坊,探讨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将知識内化為智慧,将思政内化為品格。組織面向各類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專題培訓,邀請名家名師來校指導,提高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能力。
推動搭建課程思政交流平台。要整合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組建多學科背景互相支撐、良性互動的課程教學團隊。組織教學沙龍等教研活動,通過教師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保障課程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組織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結對,幫助專業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通過校、院兩級領導帶頭參加集體備課、随堂聽課和教學研讨等活動,強化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推進課程思政深入實施。
舉辦課程思政比賽推廣示範課程。要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比賽,堅持以賽促教,評選、推廣課程思政先進典型。如湖南大學2019年舉辦“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主題教學基本功大賽,評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優秀教師28位。開展“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評選活動,首批遴選55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積極做好示範課程建設觀摩、交流、推廣工作,表彰一批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和教學團隊,提煉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典型經驗和特色做法。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綱要》的指導下,高校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着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用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個關鍵招,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全面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夯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保障基礎,建立健全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構建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全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樹濤,系湖南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