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51年歐洲12國在巴黎召開國際衛生會議商讨應對霍亂算起,國際衛生合作已有近170年的曆史。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使得世界各國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狀況總體上得以大幅改善,但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長期存在,新發和複發傳染病仍考驗着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立足戰勝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在推動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展現出了自己的作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在提高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中形成了自己的引領。
疫情防控中盡責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中國作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積極防控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立足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加大與疫情防控相關的國際技術合作交流力度,面向人類展現出積極的中國作為。
在國際層面,支持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行動和國際公共衛生安全多邊治理體系。加強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别是與世衛組織等聯合國相關機構的合作,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等,高标準履行對全球衛生及安全的承諾和世衛組織提出的各項倡議。迅速與世衛組織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以及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積極參與包括世衛組織在内的國際衛生組織推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戰略防範和應對計劃”。習近平主席會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支持世衛組織派出的專家組赴武漢市實地考察,發布《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并向世衛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中方及時向國際社會提供多語種中國疫情防控和診療技術指南更新版。在地區層面,與歐盟、非盟、加共體、上合組織、南太島國、中東歐國家等交流疫情防控和診療經驗。在老撾舉行中國—東盟關于新冠肺炎問題特别外長會議。在雙邊層面,習近平主席與多個國家領導人通話,介紹中國防疫舉措與成效,發出中國“戰疫必勝”的時代最強音。中國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防疫物資援助等力所能及的幫助。
同時,加強與涉及衛生領域的基金會、跨國公司、專業協會等的合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向國際社會分享有關疫情防控的多份技術文件。中國紅十字會、中國疾控中心等派出專家組赴有關國家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療等方面交流。中方與國外專業機構就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聯合科研攻關,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中國救治經驗。習近平主席給比爾�蓋茨回信,感謝蓋茨基金會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設立“抗疫國際人道援助基金”,籌募資金物資,馳援受疫情影響較嚴重國家。中國地方政府、民間機構、友好團體等也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各種形式的捐贈,這在積極推動全球疫情治理的同時也有力回擊對中國抗疫努力的各種惡意攻擊、污蔑抹黑,消解了疫情恐慌,為全球防控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與國際環境。
疫情防控中參與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中國貢獻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做好中國國内疫情防控工作本身就是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重大貢獻。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采取“封城”、停工等全面、嚴格、徹底的防控舉措,全國軍地的醫務人員和各界人士用奉獻和犧牲投入防控工作。同時,加快科研攻關,及時客觀發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科學宣傳疫情防護知識。此外,還對外國公民執行了無差别防控舉措,為當事人提供必要保障和協助。經過艱苦努力,遏制了疫情擴散蔓延,減輕了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參與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中作出了傑出的中國貢獻。
首先,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提供了信心與經驗。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其起源、傳播、演變以及對這一新發傳染性疾病的感染預防、診斷和治療都缺乏足夠的知識。中國通過阻斷各種可能的傳染源,使用數字技術等手段,查找病患、追蹤接觸者,培訓衛生工作者,全力保障醫療服務供給,積極探索和總結推廣科學的診療辦法,大大降低了境内新冠病毒疫情死亡率。這證明了新冠病毒可防可控、新冠肺炎可救可治,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做好疫情防控準備赢得了寶貴時間、提振了信心、積累了經驗、樹立了典範。
其次,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更新了理念與機制。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踐行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倡導樹立“大健康觀”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面對作為非傳統安全的公共衛生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帶來的諸多挑戰,國際社會必須凝聚共識、團結合作而非相互攻擊指責,消除種族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等偏見,防範反全球化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支持以聯合國和世衛組織為核心的國際公共衛生多邊治理體系,以共同的目标、利益、責任和行動,參與其中。中國高度重視落實以健康等為核心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把“防治重大疾病、全方位積極推進人口健康領域的國際合作”載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健康中國戰略的支撐與保障。
疫情防控中提升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中國引領
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中國積極地把自己的認識和經驗及時轉化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推動,為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别是為發展中國家全面提高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治理能力提供鮮明的中國引領。
第一,将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生物安全法為核心的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加強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戰略物資保障和戰略儲備能力,完善出入境管理、檢驗檢疫技術,建立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高端智庫及其交流機制,推廣“大數據+網格化”等手段。
第二,完善衛生外交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和國家安全利益。完善國内環境與衛生領域的治理,總結疫情外交經驗并形成制度性成果,提升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在國際議程中的位置。繼續在聯合國和世衛組織框架下,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國際衛生與安全合作,在“公共衛生、創新和知識産權全球戰略和行動計劃”實施中與歐盟等地區和國際組織強化技術交流,運用好與各地區組織和相關國家的現有國際聯系機制,并創新南南合作模式,特别是與陸上和海上鄰國以及主要貿易合作夥伴,開展公共衛生安全專項協作,為國際社會供給更多更好的諸如對話合作平台、倡議等公共衛生服務産品。
第三,推動優化中國全球公共衛生戰略。推動落實好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将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擺在國家戰略體系重要位置,制定和實施傳染病防治規劃,完善有關對外交流合作的事項。鞏固好應對疫情展示的積極國際形象,增強在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領域綜合性和專門性的國際和區域組織的制度性話語權。在應急衛生救援中注重本土性知識作用的發揮,培育中國的跨國醫藥公司、基金會、慈善機構、商業協會、專業學會參與全球衛生安全治理。培養和儲備基于自身衛生發展經驗的集研究、項目開發和管理、醫護實踐和操作一體化并通曉國際規則、精通談判和溝通技巧的複合型人才,服務于中國全球公共衛生力量布局。實現與中國貢獻度、繳納會費相适應的中國籍職員在國際衛生組織的任職數量、任職級别,特别是支持在應急、藥品食品安全、衛生政策和體制、決策咨詢等關鍵崗位上的任職,深化國際衛生組織相關改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