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述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共同體問題多有闡述,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增強港澳與内地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海内外中華兒女同心共築中國夢,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般來看,人們容易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共同體話語直接關聯至甚至主要等同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全球治理的中國主張,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反響。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屬于範圍更大的共同體範疇。這種共同體涉及國際、國内兩個維度以及國際國内互動向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大量涉及統一戰線,強調構建共同體需要廣泛地争取人心和力量。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富含共同體的理論意蘊。
長期以來,黨内外各界關于統一戰線戰略地位的最廣泛表述為“重要法寶”。統一戰線的重要法寶地位是曆史形成和實踐确立的,是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自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在中國大地成功實踐的生動寫照。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是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特别是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科學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以來持續時間最久、實踐領域最廣、制度化水平最高、理論方針政策最為完善的類型。統一戰線的戰略地位用“重要法寶”來表述是準确的、形象的,但不能隻停留在這一層面,還需要從學理層面進行闡釋。理解統一戰線重要法寶作用,迫切要求引入具有高度學理統攝力的概念和範疇。統一戰線是合作與共赢的統一,是社會政治力量聯盟和共同目标達成的統一,顯著承擔着共同體構建功能。共同體這一範疇具有用以分析統一戰線的天然價值。
“共同體”是學術研究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高頻概念和常見話語。共同體具有兩個原始含義:“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集體”“由若幹國家在某一方面組成的集體組織”。從這個定義來看,共同體是一種集合體,具有國内(前一種定義)和國際(後一種定義)兩個維度。前者作為個人的集合體,在國家未形成時主要指個體之間基于血緣、地緣和基本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各種類型的傳統共同體,在國家形成後主要指一國區域之内結成的政治共同體。後者作為國家的集合體,屬于國際關系範疇,如歐盟、東盟、非盟等。
從概念史角度看,馬克思較早地使用了共同體的概念和闡釋了共同體的思想。馬克思在不同時期分别使用過“自然形成的共同體”“等級共同體”“市民社會共同體”“虛幻的共同體”和“自由人聯合體共同體”等不同表述。馬克思的共同體概念存在從低到高的區分:前資本主義共同體(亞細亞共同體、古代共同體、日耳曼共同體),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共同體,共産主義共同體。其中,共産主義共同體即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居于主導地位的共同體形式是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共同體概念在社會學中的發展和使用最為廣泛和充分。共同體理論在滕尼斯的《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得到了深入闡述。滕尼斯認為:“血緣共同體作為行為的統一體發展為和分離為地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直接表現為居住在一起,而地緣共同體又發展為精神共同體,作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意義上的純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可見,在社會學語境中,滕尼斯把共同體劃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三種形式。
滕尼斯和馬克思對共同體概念的使用側重點不同。滕尼斯更多是在社會學意義中進行,而馬克思對共同體概念的使用具有更加豐富的内容和廣闊的視野。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特别是其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思想的關聯概念。這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文獻《共産黨宣言》中已經得到了全面的體現。共同體與統一戰線在含義上具有重合性。可以說,共同體就是一種聯合體或結合體。“聯合”或“聯合體”是新拉丁語詞,其基本含義是(有機的)聯合、結合、組合。它在政治學意義上用來指協會、聯合會;在社會學意義上則用來指人的聯合,團隊、社會的組成,與共同體概念最為接近。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論及共産主義社會時頻繁使用“共同體”這一概念,并且将其與“聯合”“聯合體”并用。
此前,對共同體與統一戰線問題的研究雖已得到關注,但還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深入的分析。沈貞偉、趙德金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例研究了異質共同體的構建與維持問題,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典型的異質共同體”。卓愛平同樣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例研究共同體與統一戰線的關聯,認為“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具有鮮明的命運共同體意蘊”。齊衛平、柴奕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結合起來,強調共同體意識同統一戰線的大團結大聯合主題完全相契合,發揮統一戰線工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中的作用。在國際維度的共同體方面,賀善侃率先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同統一戰線關聯起來,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國際統一戰線的宗旨、價值與載體。這幾篇文獻均看到了統一戰線與共同體的關系,但主要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體角度進行研究,未對統一戰線與共同體構建的普遍性原理、基本規律和曆史發展進行深入闡發。而明确把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在基本原理層次聯結起來的觀點見于胡國喜的論文《新時代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礎》。胡國喜認為,黨通過聯合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而形成的統一戰線實質上是一種政治力量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解決了為什麼要建立統一戰線、如何建立統一戰線、怎樣推進統一戰線的問題,成為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礎。但是,這篇文獻并未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此外,共同體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得到了關注。梁宇認為,共同體治理是國家治理的發展目标與歸宿,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價值導向是走向共同體治理。這一觀點對研究共同體與統一戰線問題具有啟發:需要讨論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體治理議題。
因此,研究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問題,需要進一步論證統一戰線與共同體的内在聯系,需要系統性考察、曆史性梳理、整體性剖析統一戰線對共同體構建的主要貢獻,需要全方位思考共同體思維指導下新時代統一戰線的發展趨向。用共同體這一概念來闡釋統一戰線的重要法寶作用,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符合中國的治理實踐,還具有豐富的學理價值。對于統一戰線而言,共同體是集學術性、政治性、社會性于一體的闡釋工具。統一戰線堅持正确處理一緻性與多樣性關系的基本方針,結合運用共同體的思維理念,緻力構建滿足共同利益、組織共同力量、應對共同挑戰、解決共同問題、滿足共同需求、踐行共同價值、建設共有家園、推進共同事業、創造共同未來和實現共有夢想的共同體。
二、統一戰線與共同體的邏輯關聯
“統一戰線具有内蘊的共同體理論基因、豐富的共同體表現形式、獨特的共同體力量功能,這是統一戰線成為我們黨的重要法寶的理論原理所在。”由于統一戰線是政治聯盟,統一戰線所構建的共同體主要是政治共同體。統一戰線與共同體的邏輯關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具有共同基礎:共同利益
統一戰線是基于共同利益而組成的聯盟,沒有共同利益不可能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利益是統一戰線産生和維系所需最大公約數的具體體現。共同體也不是虛無缥缈的,其本質就是利益共同體,旨在解決共同問題和滿足共同需求。是否需要建立共同體、建立什麼樣的共同體,是由建立者的共同利益決定的。基于共同利益,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實現了契合。在不同曆史時期,共同利益是不同的,但都在各個時期的統一戰線中發揮着基礎功能,也使各個時期共同體的維系存在客觀基礎。“一個國家、民族、政黨或團體,都是以特定利益共識構建而成的共同體,其中的成員都有維護這種共同利益的義務。中國的發展就是由各民族、政黨、團體和公民構成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共同體的發展,各民族、政黨、團體和公民的發展,必須要用價值共識來協調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抵禦外來侵犯,實現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曆史階段,統一戰線構建的共同體依托不同的共同利益而實現利益通約,進而結成相應的聯盟。共同利益不是共同體内部利益的全部形态,共同體内部還存在具體利益。統一戰線堅持共同利益和具體利益的統一,就是正确處理維系共同體所需利益關系。
(二)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具有共同形式:團結聯合
統一戰線基于共同利益達成共同目标,需要經過中間環節,這就是團結聯合。同樣,任何共同體的構建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條件的。這種條件包括共同的血緣、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組織、共同的認知等。在人類社會中,初級共同體表現出鮮明的自發形成、自發運動特征,而中高級共同體表現出更多的有意識建構的特征。對共同體進行有意識建構的手段多種多樣,包括共同體意識形态宣示、對政治組織及其成員的思想政治引導、支持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支持宗教對話、強化港澳台海外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等。在統一戰線視域下,對共同體的有意識建構就是進行團結聯合。這個觀點在馬克思主義中早就得到了闡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産階級運運動的“兩個絕大多數”思想,意味着無産階級運動自身就是團結聯合的運動,而這種團結聯合的運動其實就是統一戰線運動。因而,無産階級運動指向的聯合體也是統一戰線運動指向的目标。基于團結聯合,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實現了契合。共同體内部始終存在不同力量主體,是多元一體的力量集合體。從統一戰線視角看,共同體中的這些力量可劃分為積極力量、中間力量、消極力量三類。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團結積極力量、争取中間力量、轉化消極力量,就是最大限度地維系共同體。其中,積極力量已經高度認同共同體,屬于需要加強團結的對象;中間力量對共同體的認同存在搖擺變化的可能,屬于需要下大力氣争取的對象;消極力量對共同體存在疏離和不同認識,但不可輕易對其進行排斥乃至把他們推出共同體,屬于需要進行積極轉化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對消極力量的轉化并使其成為共同體的中間力量乃至積極力量,這既更加考驗統一戰線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也更加體現統一戰線的價值魅力。
(三)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具有共同目标: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是統一戰線的目标追求。統一戰線本身就是合作與共赢的有機統一。“隻講合作手段(組成聯盟),隻把各種社會力量聚合在一起,這種統一戰線實際上隻有統一戰線之名而無統一戰線之實,實際上隻把統一戰線的各種力量‘擺在’一起,并未實現共同目的,這樣的統一戰線面臨随時解體的命運。隻講共赢目的(聯盟方向),而不重視最廣泛的團結和聯合、不重視建立具體的聯盟組織,統一戰線之實也将由于手段的缺席而成為‘空中樓閣’。”共同體的維系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這就是使共同體不分裂且實現穩定發展,且共同體中的個體獲得自由發展。共同體的鞏固發展,強調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利共赢,強調共同體與個體、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雙向互動。合作共赢是統一戰線和共同體的運動方向,是主體經由團結聯合中介趨向的客體,這使統一戰線與共同體實現了契合。合作共赢關聯着共識、共生、共榮、共建、共享等共同體思維理念。共同體的這些思維理念不僅體現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之中,也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大一統”等觀念,均體現着構建共同體的理想追求。統一戰線從共同利益出發,經團結聯合而實現共赢目标。統一戰線的這一運動過程也是共同體構建的過程。
三、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的戰略功能
統一戰線在構建共同體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統一戰線對構建共同體的貢獻,在橫向上體現在統一戰線五個主要領域之中,在縱向上體現在統一戰線的具體形态之中,在層次上體現在共同體的演進之中。中國統一戰線構建的共同體是擁有領導核心、緊密團結、包容開放、穩定高效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以中國共産黨為領導核心,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為理論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最大公約數,以正确處理一緻性和多樣性關系為基本方針,以求同存異、合作共赢為基本理念,緻力實現利益均衡、有序穩定、認同增進的同心圓式共同體。統一戰線對共同體思想的運用及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橫向上構建統一戰線領域共同體
統一戰線屬于政治上層建築的範疇,是特定社會政治力量的聯盟。統一戰線所構建共同體在屬性上為政治性共同體,協調的是共同體中特定類型的社會關系。統一戰線在橫向領域上構建共同體,以促進統一戰線關系和諧為主要目标,構建執政黨與黨外力量的共同體。“和諧是共同體的内在根據,而共同體則是社會和諧的顯性表現,離開了共同體就無所謂人與人的和諧共處。”
一是構建執政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的政治共同體。政黨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核心維度,解決的是政治權力關系問題。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産黨是該政治共同體的領導核心,參政黨是該政治共同體的重要參與主體。“中國在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各民族、黨派、團體和公民都經受考驗。凡是理解和維護中國人民發展根本利益的,就能得到國家這個共同體的承認,就能在這個共同體中得到發展。否則,就被共同體所淘汰和排除。”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政黨關系受西方政黨制度規定,以執政權力競争為根本導向,其政黨聯盟屬于不穩定的政治共同體。中國政黨之間的政治共同體堅持團結合作,有利于民主科學決策和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中國之治”的重要機制,成為避免“西方之亂”的重要機理。
二是構建體現民族團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共同體“概念家族”中使用最為頻繁的概念,且主要是在民族工作領域使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中央首次明确使用“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現代轉化,強調差異性和共同性的有機統一。中華民族共同體雖不排斥且尊重民族的差異,但更強調中華民族一體的根本前提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導向。統一戰線緻力于建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就是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強調民族平等、反對民族歧視,強調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強調民族互助、反對民族孤立,強調民族共生、反對民族沖突。尤其是,統一戰線與反對分裂主義是一體兩面關系。統一戰線争取人心、維護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本身就是反對破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分裂行為。
三是構建執政黨與宗教界人士共建社會的共同體。黨與宗教界人士結成統一戰線,引導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發揮正能量作用,有利于構建社會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下,同宗教界結成統一戰線,是我們黨處理宗教問題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宗教也服務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卓新平認為:“宗教随相應的人類共在社群而生存發展,這種共同體的擴大變遷,也折射出宗教在其中的身影。宗教的社會功能及其作用,會随着其相關社團的擴展、發達而不斷增強。”“宗教文化之内涵式發展對維系中華民族的共在、中國社會的存留有着重要的參與及貢獻,是中國古代社會共同體的重要精神支柱。”在革命戰争時期,宗教界為維系國家共同體作出了自身的貢獻。在抗日戰争時期,宗教界從自身實際和特點出發,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開展抗日宣傳、救護傷兵和救濟難民、争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捐款捐物和支援抗戰、組織武裝直接參加抗戰。在和平建設時期,宗教界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慈善活動,為社會共同體構建繼續發揮正能量作用。
四是構建新的社會階層責任共同體。在廣義上,我國新的社會階層涉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他們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産物,是共同體中的增量性主體,催生了中國社會關系的新格局。新的社會階層的領域、數量和影響不斷擴大,改變了共同體的内部關系結構,迫切要求正确處理執政黨與新的社會階層、基本階級與新的社會階層、傳統階層與新的社會階層的關系。着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擴大黨的群衆基礎,中國共産黨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界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允許他們中的優秀人士加入中國共産黨;把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的黨外代表性人士列為統戰工作的重要對象,成為統戰工作新的着力點。統一戰線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進行吸納,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和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建設責任共同體。
五是構建港澳台與内地(大陸)的命運共同體。從地理角度看,共同體就是一定地域的人群的集合體。在當代中國,由于特殊的曆史和現實原因,港澳台地區面臨更加繁重的共同體構建任務。港澳台統戰工作促進港澳人心回歸、促進台灣同胞增強一個中國意識,就是在做構建共同體的工作。對港澳地區而言,構建港澳與内地命運共同體,要求增強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依法打擊“港獨”言行;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同承擔曆史責任、共享祖國富強榮光。對台灣地區而言,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面臨更加迫切的任務和嚴峻的形勢。民進黨當局的“台獨”言行是對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最大現實挑戰。越是在這種形勢下,越是要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兩岸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台灣同胞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二)在縱向上構建圍繞中心任務的共同體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曆經民主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愛國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具體形态的演變取決于黨在各個時期中心任務的變化,取決于各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不同。但是,無論是黨領導的哪個階段、哪個形态的統一戰線,都緻力于構建保證中心任務實現的共同體。統一戰線所構建共同體為各個時期黨的中心任務和戰略方針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體現了階段性和長期性、局部性和整體性的統一。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的縱向邏輯與統一戰線的性質演變方向一緻,經曆從階級聯盟的共同體到政治聯盟的共同體的發展。
在階級聯盟的共同體階段,統一戰線在革命進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民主聯合戰線開啟了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的早期實踐,以“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推動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的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構建了解決社會内部矛盾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以中國共産黨為先鋒隊的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的聯盟,是“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構建解決中日民族矛盾的共同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直面中華民族危亡的緊迫形勢,廣泛團結各黨派、各團體、社會各界為維系共同體作堅決的鬥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顯著的共同體構建意蘊:從拯救民族危亡的共同夢想出發,倡導民族命運共同體;從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命運相連出發,揭示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共同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觀出發,主張攜手打造世界反法西斯命運共同體。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構建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共同體。解放戰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分别圍繞抗日戰争勝利後共同體的前途命運、新中國成立後由新民主主義共同體向社會主義共同體的過渡問題發揮作用。
在政治聯盟的共同體階段,統一戰線在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作出了積極貢獻。“文化大革命”時期,“左”傾錯誤使統一戰線事業受到重大挫折和損失,共同體的鞏固和内部融洽關系受到很大影響。随着黨和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的功能再次取得施展的現實條件和廣闊舞台。從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愛國統一戰線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包括大陸範圍内和大陸範圍外兩個聯盟。這一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以愛國為最大公約數,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完全統一為主要任務,拓展和強化了共同體。以黨的十八大為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統一戰線也進入新階段。新時代統一戰線基于“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總體規定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處于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宏觀背景中,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最廣泛的力量支持。可以說,新時代統一戰線緻力于構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體。
(三)在層次上構建從初級到高級的共同體
共同體作為利益的聯合體,内部存在利益的排序和組合。從利益角度來說,統一戰線是基于共同利益、照顧同盟者的特殊利益而實現結盟的共同體。統一戰線的利益在維度上涉及共同利益和具體利益,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和人的自我實現利益。随着統一戰線内外部條件、國内和國際環境的變化,統一戰線構建的共同體在層次上經曆着揚棄式發展:從利益共同體發展到認同共同體,從領域共同體發展到國家共同體,從國家共同體發展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是從利益共同體發展到認同共同體。統一戰線基于共同目标而結盟,而共同目标取決于共同利益。統一戰線的共同利益保證統一戰線所構建共同體能夠得到共同維系,使共同體的鞏固和發展成為可能。統一戰線強調照顧同盟者利益,這種利益照顧發生于共同體之中,同樣有利于共同體的維系。在統一戰線發展的初級階段特别是諸如革命戰争的特殊曆史時期,由于共同體存在緊急的外部條件和形勢,統一戰線對共同利益和具體利益的調處作用更為明顯,也因共同利益和具體利益的變化乃至消失而調整甚至結束。在統一戰線發展的中高級階段特别是和平建設時期,統一戰線在正确處理共同利益和具體利益關系的基礎上,逐步更加關注精神和價值層面的内容。這是統一戰線作為改變人心向背、力量對比重要手段的深刻體現,強調通過思想政治引導來增進共識、達成認同。
二是從領域共同體發展到國家共同體。前述統一戰線所構建領域共同體是局部共同體,從屬于更大的整體性共同體——國家共同體。在中文語境中,“國家”這個詞彙主要指稱一個内涵豐富、寓意深刻的“共同體”。國家共同體由包括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組織、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所有民族、包括信教群衆和不信教群衆的所有公民、包括傳統階層和新的社會階層的所有群體、包括大陸(内地)同胞和港澳台海外同胞等所有主體構成。統一戰線正是從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内外同胞關系和諧的角度來鞏固和發展國家共同體。在我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表征的國家共同體具有顯著的統一戰線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過程是中國共産黨與黨外力量共同努力奮鬥的過程,其建立更直接是協商的結果。可以說,中國國家政權是統一戰線性質政權,中國國家共同體是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共同體。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與國家政權和國家治理,同心構建共同體。
三是從國家共同體發展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空間關系上,中國國家共同體屬于更廣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從國内共同體到國際共同體切換的邏輯基礎是:中國曆史屬于世界大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戰線所構建共同體從國内向國際的拓展,主要源于如下兩個動力:一是統一戰線本身日益處于國際大環境之中,國際因素往往影響着國内的統一戰線。特别是,西方的政黨話語、民族宗教話語、港澳台問題話語高度關聯統一戰線,并用其背後附着的意識形态對我國的政黨、民族宗教、港澳台領域實施話語霸權和内政幹涉。因而,中國鞏固和發展共同體,謀劃處理統一戰線事務,需要在世界格局中加以考量和應對。統一戰線服務共同體内關聯領域的話語權建設,是消解共同體建構受外部因素影響的重要路徑。二是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的思維具有世界性影響。統一戰線構建的國家共同體不僅具有内部意義,而且具有外部價值。其能為其他國家處理内部多樣性關系提供中國方案,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中國智慧。
四、共同體思維下統一戰線的發展趨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統一戰線也擁有了新的曆史方位。新時代統一戰線要以共同體思維謀劃自身全面科學發展,持續構建穩定包容有序高效共同體,不斷在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為人類社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從愛國統一戰線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統一戰線的發展
這是共同體思維引領下統一戰線發展的廣度要求。隻有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共同體才是動态穩定和具有活力的共同體。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開放、彈性的共同體允許共同體内外之間的交流互動,其利益主體會随着環境系統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共同體的更新與交流。自我封閉、自我疏離的共同體是必然要走向解體的。”新時代統一戰線要在廣度上實現以下發展:
一是從愛國統一戰線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統一戰線的發展。新時代統一戰線以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要求構建主體涵括廣泛、價值通約到位的共同體。新時代統一戰線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緻力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愛國者的聯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方位、新使命和新目标,對統一戰線的定位、作用和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統一戰線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突出功能,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最大價值公約數,以展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方案為外部效應,可定位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統一戰線,并可簡稱為“民族複興統一戰線”。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共同體确立共同願景,為中華民族确立了基本共識和共同價值追求。“對于進入全球化政治時代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共同願景是對共同體穩定、發展極端重要的因素。”
二是從國内統一戰線到國際統一戰線的發展。共同體具有國内和國際兩個維度:國内維度的共同體是中國國家共同體,國際維度的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國家同體包含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中國國家共同體産生影響,兩者存在交互關系。新時代,國際與國内因素互動頻繁、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統一戰線日益被置于世界與中國交互的大背景中。新時代統一戰線不僅需要通過統籌兩個範圍聯盟來構建中國國家共同體,而且需要通過運用統一戰線理念思維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強調的是,新時代國際統一戰線強調的是統戰思維理念的具體運用,實質是新型的國際關系處理思維,與舊式針對第三方的結盟存在本質區别。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了一系列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概念和政策舉措,如亞洲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非洲命運共同體、中國-阿拉伯命運共同體、中國-拉美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的這些主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通過的“非洲發展新夥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寫入第107屆國際勞工大會“促進有效的發展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決議等。
三是從現實統一戰線到虛拟統一戰線的發展。從物質形态來劃分,共同體具有現實和虛拟維度,存在現實共同體和虛拟共同體。在信息時代,兩種共同體交互存在和相互影響,現實社會統一戰線與網絡社會統一戰線并存交織。新時代,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要高度重視網絡統一戰線問題。網絡統一戰線不僅是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具體領域,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内容。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高度強調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從利益驅動型統一戰線到價值驅動型統一戰線的發展
這是共同體思維引領下統一戰線發展的深度要求。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統一戰線發展存在初級中級高級之分。在漫長的人類曆史實踐中,分布廣泛的統一戰線更多是初級統一戰線,實現的是初級的團結。最典型的就是古代社會的部落聯盟,以及曆史上脆弱的各種軍事聯盟,其所實現的團結都是比較功利的,因而是典型的機械性共同體。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9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理論方針、制度機制、手段載體不斷發展成熟,已經進入了有機共同體階段。統一戰線的利益層次從低到高可分為初級的生存物質利益、中級的政治社會利益和高級的價值實現利益。相對應的,統一戰線所構建共同體從初級共同體進入中級共同體再發展到高級共同體。經此,新時代統一戰線從利益驅動型統一戰線發展為價值驅動型統一戰線,從重點構建政治社會共同體發展為同步構建文化價值共同體。價值驅動型統一戰線鮮明地體現了統一戰線凝心聚力的根本職能和柔性魅力。
價值驅動型統一戰線的出現和發展在根本上是由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價值目标是促進“兩個發展”,即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而歸根結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決定新時代統一戰線要進一步處理好統一戰線成員的多樣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求通過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統一戰線成員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統一戰線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價值體現在統一戰線既助力共同體經濟基礎的發展,也助力共同體上層建築的完善。統一戰線是為經濟基礎服務重要手段和社會政治發展重要目标的統一,是調處關系手段與實現和諧目标的統一,是發揚人民民主手段與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目标的統一。新時代,統一戰線在國家治理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制度定型和關系整合,體現出自身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功能。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由于政治的核心内容是權力配置,統一戰線作為政治聯盟,其核心功能是協調權力配置關系,即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滿足民主需求、實現政治發展。其核心機制是依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來實現民主功能。
統一戰線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标是實現包括統一戰線成員在内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處于高級發展水平的共同體旨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将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新時代統一戰線既要高度重視照顧同盟者利益,更要重視解決統一戰線成員的多樣豐富的價值需求。這些價值需求除包括民主政治需求外,還日益包括自我實現需求。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需要進一步樹立需求導向,提高政治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更好地實現争取人心的功能。
(三)從外在服務中心統一戰線到深度嵌入治理統一戰線的發展
這是共同體思維引領下統一戰線發展的功能要求。統一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同樣是統一戰線發揮重要法寶作用的常見表述。基于共同體的視角,統一戰線本身就處在共同體之中,處在國家治理體系之中。統一戰線越是發揮作用,越是促進共同體構建,越是嵌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新時代統一戰線将不斷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轉變為“融入中心、融入大局”,在協調關系、完善制度、發展民主三個維度中彰顯共同體功能。
一是通過正确處理統一戰線關系構建共同體。共同體是各種社會關系的集合體。新時代,共同體的構建面臨更加豐富、更加活躍的多樣性關系狀況,協調關系的任務、領域和層次不斷加重、擴展和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我們黨所處的曆史方位、所面臨的内外形勢、所肩負的使命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越是變化大,越是要把統一戰線發展好、把統戰工作開展好。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内外同胞關系是中國社會關系的重要和敏感維度。統一戰線處理這些關系的戰略任務是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聚磅礴力量,為共同體構建創造和諧社會基礎。新時代,中國需要深化構建以協商合作為核心特征的新型政黨關系、以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内容的新型民族關系、以宗教中國化為核心導向的新型宗教關系、以責任擔當為核心價值的新型階層關系、以親清為核心規定的新型政商關系、以民族複興為核心追求的新型海内外同胞關系。
二是通過完善發展統一戰線制度構建共同體。構建共同體離不開制度的保障。統一戰線制度從自身領域出發為共同體構建提供制度支撐。統一戰線作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具有豐富的制度體系内涵、制度功能作用和制度發展需求。統一戰線制度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為解決多黨合作、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經濟、祖國統一、政治協商、參政監督、統戰工作、黨的領導等基本問題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制度、規範、程序的總和。統一戰線制度包括新型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宗教中國化制度、“兩個健康”制度、特别行政區制度和人民政協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統一戰線工作制度、統一戰線政權制度、統一戰線領導制度,涉及并嵌入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國體、政體,在形式上表現為統一戰線制度體系和統一戰線黨内法規的體系化集成。新時代,要進一步發揮統一戰線制度的團結和共識、治理和吸納、民主和穩定、協調和話語等功能,實現統一戰線從重要法寶到重要制度的跨越、從實踐優勢到話語優勢的升級,為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提供重要制度安排,為共同體構建提供充分有效的制度供給。
三是通過穩妥發展統一戰線民主構建共同體。統一戰線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特色。統一戰線民主在本質上是解決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黨外力量的民主權利和民主作用問題,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滿足人民民主政治需求的時代要求。一個持久穩定、富有活力且具有效率的共同體,本身就是堅持民主與集中相統一的共同體。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充分發揚民主,在國家政權中保障黨外人士參政議政,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各種渠道中開展協商,不斷踐行民主的協商真谛。新時代,統一戰線應充分落實《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要求,保證黨外人士參與國家政權和發揮作用,進一步構建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中國特色政治共同體。
(四)從傳統分散統戰工作格局到現代整體統戰工作格局的發展
這是共同體思維引領下統一戰線發展的運行要求。構建共同體需要系統規劃、整體推進。現代整體統戰工作格局是高效構建共同體的重要保障。統戰工作在實踐中劃分為五個主要闆塊,在工作格局上為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統戰工作格局進一步鞏固完善,但仍存在繼續深化完善的空間。着眼于新時代的新要求,統戰工作格局可在以下方面繼續深化:
一是深化構建集中權威高效的統一戰線工作體制。本輪中央黨和國家機構橫跨黨委、政府層面,采取黨政機構聯動改革。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指出黨中央機構改革的目的:“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要着眼于健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優化黨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推進職責相近的黨政機關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優化部門職責,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确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根據本輪中央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央統戰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統一管理宗教工作、統一管理僑務工作、統一領導海外統戰工作。由此,黨政涉統部門的大部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黨對統戰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得到進一步加強。下一步可研究在港澳台工作機構方面進行大部制改革,最終完成中央層級黨和國家大統戰部門體制改革。
二是繼承創新統一戰線工作思路和方法。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要繼續堅持長期行之有效的聯誼交友、照顧同盟者利益等方法。着眼于新時代的新要求和共同體構建的新環境,要創新統一戰線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增強統戰工作的法治思維,依法打擊分裂共同體的言行。堅持依政策開展統戰工作與依法開展統戰工作的有機統一,更加注重依法調節統一戰線關系,特别是重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港澳僑台事務,依法打擊涉及民族宗教、港澳台的分裂主義行為。要運用融合發展思維,強化共同體的聯結。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降低乃至消除共同體内部隔閡的重要路徑。新時代,統一戰線領域推進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日漸成型,涉及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應在促進融合發展方面多着力,以促進融合發展增加對國家共同體構建的貢獻。
三是持續打造适應新時代需要的專業化統戰幹部隊伍。統一戰線事務頭緒多、敏感度高、社會影響大,對統戰幹部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标準和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增強幹部隊伍适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着眼新時代統一戰線的戰略定位,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要提高專業性、主動性、科學化水平。要加強系統規劃,剖析新時代統戰幹部隊伍專業素質的結構,持續培育一支适應統戰工作專業化需要的高水平幹部隊伍。要加強黨委統戰部門幹部與其他黨政部門幹部交流,全面提升統戰幹部的綜合能力素質。
五、結語與讨論
統一戰線的發展曆程是共同體構建的曆程,經曆了從初級到高級、從脆弱到穩固、從機械到有機、從低效到高效的發展。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構建穩定包容有序高效的共同體方面做出了光輝的業績,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成功實踐。共同體思想不片面強調一緻性或共同性,而是内含對多樣性或差異性的充分尊重和包容。凡是持久穩定、富有活力的共同體,無不是正确處理一緻性與多樣性關系的共同體。團結、奮進、開拓、活躍的局面是“中國之治”的生動寫照,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照,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團結奮進的共同體景象。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仍很不平衡,仍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乃至西方發達國家深受政黨紛争、民族宗教沖突、社會階層撕裂、國家分裂動蕩等問題的困擾。這些國家的共同體構建面臨現實障礙和巨大困惑,極大地影響着這些國家的發展乃至地區、世界的和平穩定。中國共産黨基于統一戰線構建穩定包容有序高效的共同體,形成各方面力量融入共同體、助力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的良好局面,既實現了中國自身的穩定發展,也為世界其他國家處理内部多樣性沖突問題、國家間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
統一戰線作為中國獨特的政治現象,深度存在于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實踐之中,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的重要結構性存在。作為結構性存在的統一戰線不僅表現出靜态的政治聯盟功能,更是表現為通過動态發揮政治聯盟功能來構建共同體。統一戰線正是在構建共同體中實現自身從政治聯盟到國家共同體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本質内容是統一戰線性質國家政權的建立和運行。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其特殊性在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共同體構建中形成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其普遍性在于以統一戰線方式構建共同體不是當代中國才有的和獨有的,而是廣泛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國家治理實踐之中。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是多政黨、多民族、多宗教、多階層的結合體,反映到政權構成上就是多政黨、多民族、多宗教、多階層的政治共同體。一個國家實現穩定有效治理,需要制度化吸納多政黨、多民族、多宗教、多階層力量,也就要求形成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國家共同體。隻不過由于理論話語和意識形态差異,“統一戰線”在國外存在“名實分離”——有統一戰線之實、無統一戰線之名。通過剝離現象把握本質,我們可以發現,其他國家乃至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治理中大量運用統一戰線的理念和方式。研究統一戰線構建共同體問題,需要拓寬視野,從原理層面作更多的經驗觀察和更深入的理論分析。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統一戰線學構建提供了廣闊舞台。在一定意義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聚磅礴力量的專門理論,而新時代統一戰線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統一戰線,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是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聚磅礴力量的專門工作。統一戰線作為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國家治理具有中國特色的内在機理。這就要求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視把統一戰線的具體經驗進行學理化、概念化和學術化。這些知識的體系化和系統化将成為中國特色統一戰線學的重要理論素材。經過這些努力,統一戰線學将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重要突破口,成為建設具有中國主體性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增長點。
(來源:《統一戰線學研究》,2019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