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力于答好“新時代三問”——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年度報告

發布時間: 2020-01-06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楊文轶 徐倩 儲召生 熊智焱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戰線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如果說教育事業是一艘前行的大船,那麼“培養什麼人”搭建起了大船的骨架,“怎樣培養人”是航船的操作指南,“為誰培養人”則樹立起了前行的風帆。

經曆了大刀闊斧的戰略布局時期,教育事業大船 的風帆和骨架都已準備就緒。2019年,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标化身為了燈塔,指引着教育改革在步入深水區的過程當中掌握穩步前行的節奏。

培養什麼人:

胸懷理想,放眼天下

“培養什麼人”是高校必須牢牢把握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給出了“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明确答案,對廣大青年提出了“愛國、奮鬥、求真、實幹”的四點希望。

2019年,為了寫好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命題作文,中國高等教育界有的放矢。從黨中央到教育部,到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高校,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思路和答卷。

高等教育被賦予了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崇高使命。進入新時代,“00後”大學生當上主角,帶着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走入了大學校園。在鼓勵當代青年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高校發起了“青春告白祖國”“我和我的祖國”“遠方有你”等系列活動,畫出了青年成長與報效祖國的“同心圓”。

“開學第一課”正是這一同心圓的起點。以教育部7月份部署開展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主題實踐活動為切入點,各地各高校學生通過分享實踐體驗和成果收獲,表達着專屬于“千禧一代”的愛國情感。當代大學生美好的青春回憶之中,寫下了他們報國志向的濃墨重彩一筆。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隻有永懷昂揚向上的信念,才能在遇到困難時不輕易言棄。

畢業季,華東師範大學2019屆畢業生主題教育活動上,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全國民航勞模馬宏惠、中央企業優秀黨務工作者李幹斌、浦東新區領軍人才孟祥萍和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闵方潔,親身講述自己的奮鬥經曆,讓即将走出校園的青年學子受到感召,在走向社會之後踐行勞模精神。回應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号召,高校正在鼓勵學生以奮鬥為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永久奮鬥”。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對創新的速度和質量和未來人才的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各項事業中的角色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無論知識體系如何革新,求真學問依然是科技發展的基石。

2019年10月,教育部推出22條舉措深化本科教改,落實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的系統部署。“學生忙起來了,本科畢業開始難起來了。數百萬大學生開始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在刻苦學習方面開始真正用心用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說。學生真正用心用力刻苦學習了,才能在量變的基礎上實現質變,湧現出更多創新人才。

“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隻裝在腦袋裡,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要求不止于“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更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各高校也強調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講好立德立行故事。2019年,近600萬大學生在加強志願服務中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以實際行動投身打赢脫貧攻堅戰,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勇做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青年。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今年南開百年校慶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上也要推動一系列變革,需要培養更多綜合素質突出、又在特定方向鑽研精深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對接着時代發展的需求,教育的外延不斷延伸,人才的标準漸趨多元,“培養什麼人”或許不會有标準答案,新時代的青年則必定會乘着春風,放飛青春夢想,肩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

怎樣培養人: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豐富“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的内涵,就是在為高校制作育人指南的過程。這一年,圍繞新時代一流人才培養,全國高校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質量革命”。

“雙一流”、“以本為本”、“六卓越一拔尖”、雙創教育、“雙萬計劃”、部省合建、破“五唯”、高校精準扶貧……這些關鍵詞都非2019年首創,但它們的身影卻活躍在今年大大小小的會議、文件、政策當中,看似宏大的概念被可供操作的措施一一落到實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完成好今年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我們抓落實的精神狀态、方式方法、效果要求都要有新的提升。”2019年1月18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以“落實,落實,再落實”為題作報告,對2019年的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高标準落實”“創造性落實”“在奮進中落實”三個期望。

“落實”,成為了2019年教育工作的開篇之語,也成為了貫穿全年的重頭之戲。

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着大學的辦學能力和水平,對優秀學生的需求召喚着優秀教師的引領。過去一年當中,部分高校出現的教師違反師德師風事件引起了廣泛的讨論。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再次強調,要以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标準,嚴重違規者将終身禁教。

“以本為本”、打赢振興本科教育的攻堅戰,依然是高校為回應“怎樣培養人”之問搭建起的築基之石。高校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振興本科教育,才能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金專、金課”是高校振興本科教育的第一步。隻有布局好專業設置、設計好課程教學,人才培養才能獲得現實操作的可能。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從2019年到2021年,将面向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一流基地,在全國高校掀起一場“質量革命”。

不少高校着力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新醫科“四新建設”。一場凝聚共識的人才培養變革行動,正在衆多高校漸次展開。

天津大學首倡“新工科建設路線圖”,攜手61所高校提出“天大行動”;中國農業大學以“新農科”建設為引領,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提升現有涉農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圍繞新文科人才的思想思維層面、學科專業基礎層面、跨學科複合和個性化發展層面的要求,全面重構培養體系和培養機制。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基礎研究與前沿領域研究國際競争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高校将交叉學科納入了專業建設的範疇。北京大學把2019年明确為“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年”,以“學科交叉與融合為重點”作為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将新型交叉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在2019年的開放日宣傳之前,北大工學院就聯合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4個雙一流學科的實力,重點籌建“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

課堂内外,人才培養的方式都在緊跟時代之變而變。

2019年年初,教育部發布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結果,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推進省級、校級配套政策出台,創新在線開放課程的多模式應用,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

清華大學校園裡刮起最炫“京昆”風,吸引着校 内校外全年齡段的京劇愛好者。京劇、昆曲藝術選修課從2門增設至11門,大量高水平京昆戲曲演出、講座令人目不暇接。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的關鍵之年,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開局之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教育承擔起了更多民族複興的重任,也愈發與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為誰培養人:

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教育是國家公器,關涉國家長治久安。“為誰培養人”指向着高等教育的最終落點,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不僅是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也是高等教育職責所在。

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在短短半年内相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工作方案》,其中《方案》從思路、師資、教材、教法、機制、環境6個方面共提出了25條創優舉措,為高校思政課程設置和師資隊伍建設吃下“定心丸”、注入“強心劑。這些政策的出台更加堅定了高等教育的立德初心與育人本色,提領無數教育工作者奮進前行。

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唱紅了大江南北的每一所學校,唱響了2019年的每一個清晨和黃昏,唱出了根植于心底的愛國主義情懷。

思政課跨過學校高高的圍牆,引領着愛國奮鬥的社會風向: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到成千上萬師生以不同形式向祖國告白;從彌漫全國各地高校的各種“我和五星紅旗同框”“我和五星紅旗合個影”等主題教育活動,再到2019“開學第一課”的“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主題班會……

高校的一批“關鍵少數”從幕後走到台前,發揮了領頭雁的關鍵作用,成為這首育人“進行曲”的演奏者。2019年春天,上海财經大學推出“面對面,心相通,鑄榮光”“書記談心”系列活動,學校黨委書記、各二級學院黨委(總支)書記等走到前台,與海歸教師談心,與思政課教師開備課會,來到課堂為學生上課,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層,做實做細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政課程之外,如何構建起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體系,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

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的課程思政,構建起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一直是高校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設了以“物理與藝術”“航天、人文與藝術”等精品課程為代表的“科技—藝術—文化”系列、“大國重器”與工程素養系列通識課程群,開設了以“航空航天概論”“航空航天材料導論”等特色課程為代表的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

一項項政策出台落實,一個個措施落地生根,無不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已經到來。“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育人格局從“全員、全程、全課程”進一步被拓展至“全員、全程、全方位”。

天津推行教師聯合授課制度,構建多維導師體系,設立實踐育人共同體,探索思政課改革、課程思政攻堅、實踐育人,大學生思政教育早已不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事,而是全校教職員工的事。

廣東作為民辦教育大省,黨建、思政工作更為關鍵。廣東強化黨委核心作用、創建黨建工作标準、拓展“三全育人”格局,還出台專門文件,加強對民辦高校黨委書記和督導專員的選派管理工作,并把黨建工作作為民辦學校注冊登記、年檢年審、評估考核、管理監督的必備條件和必查内容。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黨開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不僅是重溫初心的精神洗禮,也是鼓勁揚帆的再次出發。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學習已近尾聲,高校作為主題教育的主力軍,肩負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

2020年即将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身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高等教育站在嶄新的曆史方位,改革求新的時代命題從未像今天這般迫切,也從未像今天這般堅定。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會變,且将源源不斷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蓬勃力量。

 

《中國教育報》2020年1月6日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