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學術講座(五十、五十一)

發布時間: 2019-12-02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題目一:智能無線電技術

内容簡介:智能無線電是基于軟件無線電技術認知化、網絡化,并結合人工智能和自适應技術實現的電磁頻譜對抗新概念。其核心技術包括終端柔性重構,機器學習,行為建模等。是解決無線電(電台、幹擾機、雷達等)複雜電磁環境精确态勢感知、實時有效對抗新型認知系統和增強系統可靠性、隐蔽性、抗毀性等問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先進船舶通信與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智能無線電技術研究中心從“九五”起從事軟件無線電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突破實時動态加載,研發可編程收發信機等關鍵技術。與中船722研究所共同研制的我國首部軟件無線電體制電台列裝某型驅逐艦。自主研發的“寬帶可重構一體化通用處理平台”可兼容通信、雷達、數據鍊、電子展、導航等波形功能的實時動态加載,填補了國内該領域的空白。

報告人:哈爾濱工程大學  林雲  副教授

報告人簡介:博士生導師,IEEE會員、中國通信學會、宇航學會和指揮控制學會會員,從事軟件無線電、認知無線電和智能信息對抗等領域的研究,參與研發了國内領先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軟件無線電通用開發平台,主要從事軟件無線電架構、混合式智能動态頻譜接入、智能信号分析和智能決策方法等領域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SCI檢索論20篇。主編教材1部。授權11項。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目前,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軍委科技委創新特區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防863項目2項,海軍裝備專項建設項目1項,橫向項目5項,總經費超過1500萬元。

 

題目二:Multi-Layer Transformed MDS Codes with Optimal Repair Access and Low Sub-Packetization

内容簡介:An (n, k) maximum distance separable (MDS) code has optimal repair access if the minimum number of symbols accessed from d surviving nodes is achieved, where k+1/le d/le n-1. Exis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packetization /alpha of an (n, k, d) high code rate (i.e., k/n>0.5) MDS code with optimal repair access is at least (d-k+1)^{/lceil/frac{n}{d-k+1}/rceil}.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lass of multi-layer transformed MDS codes such that the sub-packetization is (d-k+1)^{/lceil/frac{n}{(d-k+1)/eta}/rceil}, where /eta=/lfloor/frac{n-k-1}{d-k}/rfloor, and the repair access is optimal for any single node. We show that the sub-packetization of the proposed multi-layer transformed MDS codes is strictly less than the existing known lower bound when /eta=/lfloor/frac{n-k-1}{d-k}/rfloor>1, achieving by restricting the choice of d specific helper nodes in repairing a failed node. We further propose multi-layer transformed EVENODD codes that have optimal repair access for any single node and lower sub-packetization than the existing binary MDS array codes with optimal repair access for any single node. With our multi-layer transformation, we can design new MDS codes that have the properties of low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ptimal repair access for any single node, and relatively small sub-packetization, all of which are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

報告人:東莞理工學院  侯韓旭  教授

報告人簡介:2010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安全學士學位,2015年和2016年分别獲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博士學位和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後和東莞理工學院高層次骨幹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存儲編碼,網絡編碼,信道編碼等。近五年發表信息論與編碼方向國際頂級期刊論文(包括IEEE TIT, IEEE TCOM, IEEE JSAC, IEEE CL)和會議論文40餘篇,著有專著一部。申請美國發明專利和中國發明專利20餘項,其中美國授權專利3項,中國授權專利9項。提出的部分編碼技術已經被應用于某大型通信公司大數據項目并獲得廣泛應用,已轉讓給大數據公司兩項中國發明專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技術骨幹參與973科技部重點項目1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得2017年和2019年中國電子學會信息論全國學術年會最佳論文獎以及2018年深圳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期擔任國際頂級期刊IEEE TIT, IEEE TCOM, IEEE/ACM TON, IEEE CL和國際信息論年會IEEE ISIT的評審人。

 

時  間:2019年12月5日(周四)上午9:30始

地  點:南海樓124室

 

熱烈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2019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