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與群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在群衆中留下好的口碑,找到“存在感”“價值感”
多到基層一線錘煉摔打,多到群衆中間經風雨、見世面,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事業發展都是寶貴财富
“到農村去,那裡有生我養我的爹娘;到農村去,那裡有育我成長的南瓜米湯;到農村去,那裡是魂牽夢繞的故鄉。”在田間地頭,在山村鄉野,總能看到駐村第一書記的身影。今天,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們深入基層、服務群衆,不僅赢得了群衆信賴和社會點贊,也為自身成長進步積累下寶貴财富。
“要牢記群衆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在2019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年輕幹部“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把黨的初心、黨的使命銘刻于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虛心向群衆學習,真心對群衆負責,熱心為群衆服務,誠心接受群衆監督。語重心長的講述,為年輕幹部點亮了引路明燈。
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74年前的“延安窯洞對話”和70年前的“西柏坡趕考”,都給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是閱卷人”的生動實踐,更以看得見、摸得着的曆史性成就和變革,诠釋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厚偉力。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麼做标準呢?拿什麼去辨别他呢?隻有一個标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衆結合在一塊”。
年輕幹部在職在崗,說到底,隻有真正為群衆辦好事、辦實事,才能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價值感”。我們的工作充滿着溫度與厚重,每個決策、每項措施背後,都是萬家憂樂、民生冷暖。從蘇區幹部“日着草鞋幹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到焦裕祿“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再到廖俊波“跟老百姓坐在一條凳子上”,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讓人生奮鬥有了更高思想起點、不竭精神動力。也唯有真正與群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在群衆中留下好的口碑。要論成長、要論收獲,還有比這更有價值的成長、更有分量的收獲嗎?
一個人能走多遠,心的志向決定腳的方向。基層一線,是年輕人磨練意志、增長本領最好的熔爐。“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一個人在年輕時多到基層一線錘煉摔打,多到群衆中間經風雨、見世面,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事業發展都是寶貴财富。年輕幹部下基層、走村寨,讀好“無字書”、進好“百家門”、行好“萬裡路”,才能學到活知識,練就真本領。腳下沾滿的泥土,也會化作心中的肺腑真情。“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年輕幹部成長最根本的方法論。
建功新時代,人民群衆中間到處有施展才華、開拓創業的廣闊天地。今天的年輕幹部,很多是從“家門”到“校門”再進“機關門”,了解國情的少,熟悉基層的少,親近群衆的少,甚至有的年輕幹部心理上與鄉土鄉親有代溝,情感上同民生民瘼有溫差。由此而言,“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搞紮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主動沉到困難大、矛盾多、條件差的地方經風雨、練本領,方能克服“頭重腳輕”、閱曆不足的問題,除卻“驕嬌”之氣,真正成長為為民務實清廉的合格幹部。
青春因初心而不老,夢想因奮鬥而生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終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年輕幹部擔當大任,青春中國其道大光,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摘自《 人民日報 》2019年03月20日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