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話題開始前,不妨做個小調查。在你讀書的時候,學校裡的思政課是咋樣的?
島叔離開學校已經10多年了。猶記得剛進大學那會,思政課就發了幾本教材:馬哲、毛概、鄧論,還有一本思想品德與道德修養。都不算厚,但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沒有一張插圖。
上道德修養課的女老師講得不錯,會講故事,娓娓道來,滿滿正能量,大家都愛聽。而馬哲、毛概、鄧論課就沒碰到好老師。講課的老師照本宣科,從原理到原理,枯燥得很。剛讀大學那會,還挺乖,認認真真做筆記,等過段時間發現,這三門課是開小差最多的。反正到了期末,都是開卷考試,翻翻書,抄抄标準答案列個一二三就好了。
因為大家都剛從高考過來,高中的政治課本就是這些東西,死記硬背為了考試。好不容易進了大學,再來這些東西,自然就生出抵觸。這是島叔那個時候對思政課的印象。
其實,随着閱讀的深入、閱曆的增長,你會發現馬哲、毛概、鄧論裡面其實有着非常豐富的内容,遠比一本幹癟枯燥的導論、概論要生動得多。隻不過,我們那個時候的思政課遠沒有挖掘出這三位偉人的大智慧。
當然,十多年過去了,高校的思政課也是在不斷變化。尤其是這幾年,更加有意識地去設計思政課,更加貼近年輕人,效果自然大不一樣。一些學校的思政課已經成了網紅課,主講的老師也成了網紅。比如說複旦大學的陳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徐川等年輕教師,都是因思政課走紅網絡。
看來,能不能講好思政課,還在“認真”二字。
二
言歸正傳,今天,中央為思政課專門開了場座談會,邀請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代表參加。習近平有個重要講話。可以說,這是繼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之後,中央有關教育工作的又一次重要會議,而且主題更加明确、聚焦。
尤其是在面對國内外各類風險滋生的時候,思想的統一、内部的團結尤為重要。這其中,學校又是意識形态鬥争的前沿陣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意義就尤為凸顯了。
思政課全稱思想政治理論課,關涉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問題,看起來虛,其實一點都不虛。習近平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這就是他常說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
思政課的目的是什麼?立德樹人。立什麼德?樹什麼人?這裡面有個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這個是思政課的根本立場和方向。
習近平這句話說得很重:
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
一句話,我們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定語就是“社會主義”。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的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着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而這其中,思政課是重要保障。所以,必須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學開設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課。
這就是說,思政課不僅是大學的課程,也不僅是高考的必備科目,應該覆蓋學校期間的整個年齡段。隻不過形式方面要更加多元,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不同的教學内容,一切要以效果為導向。“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意思很明确,從易到難,但内在脈絡是貫通的,這個需要教育部門非常精心的課程設計。
思政課講什麼?習近平提了“三個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可以說,這“三個文化”是思政課的内容來源,既有曆史,又有現實,更照顧未來。
這就把思政課的思路給打開了,不光是馬列毛鄧,還可以加曆史,加形勢和政策分析,還可以加很多東西,形式也可以更多樣。打卡考試是一種形式,講座也可以,社會調研也不錯……内容有點像學校裡的通識課,隻不過有着更明确的政治導向和要求。如果隻講思想和理論,不講政治,那思政課也會被帶歪。這是思政課的鮮明特點。
四
不過,有意思的是,習近平在提到思政課改革創新時說,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把思想性提到了第一位。接下來提的8個“相統一”,打頭第一個就是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習近平沒有展開論述政治性,而是重點論述了思想性: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透徹、徹底,真理的力量,這些用詞也是相當斬釘截鐵了。這背後其實也有個現實關切,就是現在思政課缺老師,缺優秀的老師。
很多年前,思政課作為學校的基礎課,往往一上就是好幾百人的大班,思政課的師資配備不足,專職少,兼職多,學術水平有限,學校教學中,思政課沒得到足夠重視,被邊緣化等等,導緻思政課無法滿足學生期待,學生對現實的思考和困惑,無法在思政課上得到積極回應和解答。
要知道,青少年時期,是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但社會閱曆又較少,對社會感知卻最敏銳,對各類社會現實問題尤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互聯網時代,往往一個熱點,一呼百應,但背後常常是意氣用事,缺少理性和冷靜,這又增加了青少年工作的難度。
島叔也聽聞不少高校輔導員抱怨工作難做:你跟年輕人苦口婆心講道理,他比你說得還頭頭是道。你所講的東西不能說服學生,不能引導他們正确、客觀認識現實問題,這就很尴尬了。
所以,一個思政課的老師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習近平提了六點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而這最要緊的還是第一條:政治要強,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這個關鍵還是要内外合一。你講思政課,是不是真信、真懂、真用?是不是發自肺腑的認同、贊賞?島叔相信,如果思政課的老師對自己所講的懷有真誠的信仰,他的一舉一動,是真正具備感染力的。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這是開好思政課的關鍵。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官方公衆号“俠客島”,2019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