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5日上午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采取調研、講解、讨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25日上午,在習近平帶領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他們首先在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現場察看和了解電子閱報欄建設和推廣應用情況。得知這樣的數字化終端集成了浏覽新聞、開展思想政治學習、提供圖書期刊借閱等功能,已成為重要融合傳播平台,習近平表示肯定,強調電子閱報欄是媒體傳播的一種重要創新。要不斷總結經驗,在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上繼續探索,在向基層拓展、向樓宇延伸、向群衆靠近上繼續下功夫,為人民群衆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務,讓人民日報離人民更近,做到人民日報為人民。
采編發流程再造和融媒體中心建設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等來到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結合視頻短片了解打通“報、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實現全媒體傳播情況。習近平同“麻辣财經”、“一本政經”、“俠客島”、“學習大國”等工作室采編人員親切交談。習近平指出,黨報、黨刊、黨台、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在移動報道指揮平台前,習近平同正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平坊滿族鄉于營村采訪的記者和扶貧駐村第一書記連線交流,了解該村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習近平強調,脫貧攻堅是一項曆史性工程,是中國共産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黨最講認真,言必行、行必果,說到做到。他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發揚優良作風,撲下身子、沉下心來,紮根基層,把基層特别是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學習曆練的平台和難得機會,增加見識、增進感情、增長才幹,實實在在為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貧困鄉村帶來新變化。習近平還通過視頻向全國所有扶貧駐村第一書記和廣大基層幹部、向億萬鄉親們表示親切問候和良好祝福。
随後,習近平等在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聽取了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公衆号、客戶端建設情況彙報,觀看了新媒體産品展示。習近平強調,黨報黨刊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
參觀結束後,習近平等來到人民網全媒體播控中心,人民網總裁葉蓁蓁就媒體融合發展作了講解,大家進行了讨論。
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緻輿論生态、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習近平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台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内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争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要探索将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産、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台、大衆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要依法加強新興媒體管理,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習近平強調,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通過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主流媒體要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要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強網絡内容建設,使全媒體傳播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要全面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規範數據資源利用,防範大數據等新技術帶來的風險。
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各級宣傳管理部門要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配套落實政策措施,推動媒體融合朝着正确方向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強調,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機關報。一張報紙,上連黨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報辦得更好,擴大地域覆蓋面、擴大人群覆蓋面、擴大内容覆蓋面,充分發揮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延伸閱讀】俠客島解局:政治局開年首次集體學習,為何選在了人民日報?
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采取調研、講解、讨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俠客島”就這次别開生面的集體學習,進行了全面解讀。
這次活動分兩大塊,參觀調研和學習讨論。
調研
調研的時間選在了2019年開年,也是新年政治局第一場集體學習。這類集體外出的調研學習很少見。十八大以來隻有兩次,2013年9月30日,選在中關村,調研科技創新,第二次就是今天,2019年1月25日,選在人民日報社,調研媒體融合發展。足以見中央對此項工作的重視。
調研主要安排在了三個地方:
第一站去的是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考察的是電子閱報欄,就是很多島友能在機關單位、學校社區等地看到的那塊漂亮的大屏幕。現在,電子閱報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閱報,還增加了很多服務功能。俠客島前段時間還入駐了。習近平肯定:這是媒體傳播的一種重要創新。
第二站是在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這裡是新聞采編發流程再造和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指揮中樞,入駐了很多融媒體工作室。島叔有幸在調研現場,新聞稿是這樣寫的:習近平同“麻辣财經”、“一本政經”、“俠客島”、“學習大國”等工作室采編人員親切交談。在交談中,總書記還告訴島叔,俠客島的文章他經常看。這讓我們倍受鼓舞。總書記也特别平易近人,還跟島叔聊了聊他心愛的足球。
第三站是在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沒錯,就是大家熟悉的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的生産中心,也是“軍裝照H5”“時光博物館”等一系列創意的生發地。習近平在這裡提了不少有意思的概念: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說的就是今天的主題:全媒體時代。
“四全”
什麼是全媒體時代?
習近平在集體學習中說了“四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可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對全媒體時代做了四個層次的闡釋。
全程媒體,意思是一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無時無刻不處在傳播的鍊條中,或者說随時都可以變成一個公衆信息,以前還可以“捂”,現在根本藏不住;
全息媒體,意思是傳播的呈現形式愈加多元,圖文、視頻、遊戲、AR等等,給用戶的閱讀體驗也是各取所需,新聞的呈現更為立體。同時,在物聯網、人工智能、雲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動下,萬物皆媒的時代到來;
全員媒體,這個也好理解,意思是人人都有麥克風,一個手機就能構成一個傳播平台,看看現在這麼多自媒體就知道了;
全效媒體,意思是媒體越來越分衆化,用戶畫像越來越清晰,以往新聞傳播你隻知道播出了、發行了,卻不知道誰看了你的報道,反響怎樣,這叫非全效傳播,現在你可以利用大數據清楚知道誰是你的受衆,傳播更精準、更有效率。
習近平概括說:“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的輿論生态、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個不用島叔細說,大家可以比較下20年前,大街小巷還是一堆報刊亭,10年前,我們習慣上PC端網站浏覽新聞,如今呢?一個手機搞定世界資訊,順便把水費電費也交了。
受衆的信息接收渠道變了,閱讀習慣也變了,往線上走,往手機端走,這就是“勢”,是發展的趨勢。習近平說,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一句話,要跟上時代潮流。
所以,這些年,包括島叔所在的人民日報在内,都開始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探索。編輯記者不光能寫傳統的文字稿件,還能拍能攝,能出鏡,能搞創意,能寫腳本,能一本正經,也能賣萌搶鏡……反正領導要求咱“無所不能”。
機制
呈現給大家的是豐富多彩的新聞産品,背後還是得有一套機制的創新,要把編輯記者從原有的傳統媒體的生産線上解放出來。
記者得到一個新聞線索,不光緊着報紙電視用,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媒體平台,加工出不同的産品類型,該嚴肅的嚴肅,該活潑的活潑,前方的記者變成“原料采購員”,後方的編輯變成不同風味的“大廚”。或者碰到一個大的選題,不同部門的編輯記者可以臨時組成項目小組,共同攻關,生産新媒體産品。也就是說,從采訪、策劃開始,這個信息、人員、采訪資源就是開放的,打破了原有專業部門、版面、頻道的壟斷,可以大大提高新聞生産效率。
這個同樣是“動奶酪”的改革,用習近平的話說,這是“流程優化、平台再造”,目的是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内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
習近平還提到要處理好“四個關系”: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台、大衆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也就是說,融合發展不是誰吃掉誰,也不是一哄而上都搞大工程,而是各自找到自己的定位、特色,大而全可以,小而精也不錯。
安全
在融合發展中,要有一個主抓手,就是新型主流媒體。
在島叔看來,習近平這段話很要緊:“主流媒體要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去年一年來,社會自媒體創造了很多社會輿論熱點,疫苗案、權健……這很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我們的主流媒體在回應社會關切、社會痛點的時候缺席、當鴕鳥,久而久之,受衆就不會再信任主流媒體。這個信任“崩塌”的結果,就是把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拱手讓人。
所以,習近平把這事提高到了“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态安全的高度”來談。還記得前幾天那個省部級研讨班嗎?主題就是“堅持底線思維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習近平講話打頭的就是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态安全,重點是兩個:網絡和青年。核心隻有一個,就是人心。
習近平說,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要的是“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人心齊,泰山移,如果我們結合前些天的那場省部級研讨班,就可以深刻體會到,面對眼前嚴峻的風險挑戰,思想上的團結是一切應對的精神基礎。
這恐怕也是開年政治局第一場集體學習,選擇“新聞輿論”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