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網絡思想狀況分析

發布時間: 2019-02-26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躍升至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深刻改變着廣大人民生産生活的各個環節。網絡思想狀況作為社會思想文化狀況的集中呈現地,在2018年呈現出了一些新趨勢,表現出了一些新特征,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一、2018年度網絡思想狀況總體向上向善

1.網絡意識形态領域的社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加強互聯網内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網絡空間意識形态工作領導權的明确闡述。2018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成立、《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實施、《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施行、互聯網法院挂牌和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上線,這一系列舉措有效地制止了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侵害他人合法權益、誤導社會輿論等有害信息在網絡自媒體上的泛濫。10月,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專項整治自媒體領域的亂象,依法依規處置9800多個自媒體賬号。北京、河北、湖南、湖北、廣東等多省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根據網民舉報和自主監管及時清理各類不良信息,處置屬地違法違規互聯網平台,令違法亂紀、蠱惑人心的不良信息無處藏身。同時,互聯網信息平台企業對于即時通信産品内容監管的主體責任和意識進一步增強,自我監管意識和自律能力進一步提升。以微信為例,2018年2月起,微信社交平台先後對具有用戶誘導行為的春節活動、未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的短視頻鍊接、存在謾罵和地域歧視等不文明行為的“對罵群”等違規内容采取處理措施。除了微信以外,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都加大了對于違規帳号的處罰力度,處罰包括扣分、禁言以及永久封禁。由此可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建設已經初見成效,網絡社交平台的思想輿論生态持續改善。

2.網絡空間的社會共識顯著增強。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網絡意識形态建設的重要内容。2018年,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網絡媒體圍繞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主題展開的系列宣傳活動受到了網絡廣泛響應與好評。愛國主義題材電影《紅海行動》繼2017年《戰狼2》之後,在網上受到廣泛好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表決通過,受到網民的廣泛支持。與上述支持态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精日分子穿軍國主義服裝在抗戰紀念館拍照、D&G辱華言論事件遭到網民一緻聲讨,明星逃稅事件、高鐵霸座事件和網約車乘客安全事故受到網民一緻譴責。這一系列事件中呈現出來的網絡民意,突顯了網民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和愛憎分明的道德自覺,表明了社會基本道德領域中的共識程度不斷加深。

3.傳統企業與網絡平台的媒體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2018年,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平台紛紛突破某種單一業務的運營模式,在跨界融合經營中強化了思想社交功能。時下,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把微博、微信作為企業宣傳的标準配置,通過增強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以實現主營産品和服務的銷售目的。互聯網平台企業的跨界融合速度顯著加快,思想交流功能不再局限于專業性的新聞與社交媒體之中。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在線教育、網絡約車和互聯網理财等網絡應用行業均出現了跨界融合趨向,平台企業圍繞核心業務進行增值化服務、全面化布局,不斷由單一業務向平台化生态拓展,議題設置、議程引導和多點互動的社交功能成為互聯網口碑經濟模式的基礎配置。不僅如此,紙媒、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也在主動入駐微博、微信等網絡自媒體平台,通過吸引粉絲以增加用戶數量。各級黨政機關和群團組織等積極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兩微一端”新媒體,發布政務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推動社會協同治理,不斷提升地方政府信息公開化、服務線上化水平。當前,具有社交鍊接屬性和資訊聚合屬性的各類網絡平台媒體不斷探索“内容+渠道+搜索+大數據”的全新媒體運營模式,已然成為社會信息集成、流動、分發和傳播的中樞,推動了社會思想輿論格局的進一步分化重組。

二、網民的存在狀況和内心世界值得關注

1.網絡社交範圍擴大,然而部分網民的孤獨感增強。在互聯網社交平台上,用戶粘性比較顯著。截至2018年6月,中國即時通信網民用戶規模約為7.56億,占互聯網應用使用率的94.3%。社交應用移動化、全民化趨勢進一步增強,逐步成為網民消費碎片化時間的主要渠道。然而,網絡社交應用中的有效溝通時間僅占全部在線時間的一部分。網絡閑逛活動中浪費的大量時間,不僅突顯出部分網民對網絡的依賴性,而且突顯出他們的孤獨感。網絡社交空間中的交往關系往往呈現虛拟化的特征,交往的雙方并不相識,或者相互熟悉程度不夠,對于彼此的性格特征、生活閱曆等背景知識都缺乏了解,加之碎片化的表達方式,因此在網絡交往過程中容易進行斷章取義的解讀,随之而來的摩擦、沖突甚至隔閡也屢見不鮮。在衆生喧嘩的網絡輿論場中,在無限擴展的網絡社交圈中,個體較難獲得真誠純樸的友誼。大量的無效社交甚至有害社交不斷侵占網民的時間和精力,有些網民在社交過程中“确認過眼神”之後便出現了“靜靜”“涼涼”等避世心态。

2.網絡社交方式更加便捷直觀,然而部分網民的無意義感升級。抖音、火山、快手短視頻節目火爆,深刻改變着網絡社交方式,網絡社交活動更加直接直觀。短視頻作為一種立體的信息承載方式,能夠滿足網民碎片化的娛樂需求和普通群衆自我表達的願望,吸引了大量用戶的使用。截至2018年6月,短視頻應用的用戶規模達5.94 億,占整體網民規模的 74.1%。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網絡流量消費快速升級。部分網民以消費者身份存在,他們在各類廣告的勸慰之下,不停地進行着流量消費、網店消費,在不斷消費的過程中尋求自身的存在價值,然而這種以占有商品為特征的個體存在方式卻容易使少數網民迷失自己,自身存在的無意義感強化。

3.部分網民貌似張揚個性,然而同質化趨向顯現。在網絡空間中,手指輕輕一點,海量的信息便紛紛呈現在網民眼前,這種簡單直觀的快樂輕而易得,有助于人們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因此,網絡容易使意志薄弱的人沉溺其中,逃避現實生活。獲取粗淺的快感,成為部分網民網絡生存的最高目标。以獲取粗淺快感為目的的網絡生存,則進一步導緻網絡文化與之相迎合,流于粗俗、庸俗和媚俗,緻使浸潤其中的網民在聊以解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獨。當網民習慣于以拟像取代現實之時,他們就隻能在圖片、視頻、聲音的支配下去感覺思考,反複地以貧乏蒼白的感官刺激去填補心靈的空虛,沉溺于急功近利的快感滿足之中。值得關注的是,快感泛濫的功利性标準集中投射在随着短視頻技術興起而出現的網絡主播身上。一些網絡直播一味地凸顯顔值,彰顯娛樂至死價值觀,鏡前脫衣、猥亵女性等種種搏出位的直播亂象也不斷出現。面對上述情況,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調動網民積極性,增強群衆自我教育、自我引導的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三、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網絡意識形态建設

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實現短期與長期的目标相結合、寬與嚴的手段相結合、點與面的領域相結合。

1.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做好網絡意識形态建設的戰略規劃。正能量高揚的網絡輿論環境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求我們付諸持之以恒的努力奮鬥,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分階段做好網絡意識形态工作,處理好意識形态安全與尊重群衆知情權的關系。對于那些主要屬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網絡意識形态事件,應該秉持走好網絡群衆路線的态度,及時了解群衆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尊重和滿足網民的知情權。除了上述短期應對、應急處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做好長期規劃,有步驟地開展網絡意識形态工作,才能更大程度地凝聚共識、争取人心,更徹底地化解網絡意識形态領域的風險。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網絡意識形态工作就是争取民心。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衆、宣傳群衆、引導群衆、服務群衆的本領。網絡意識形态工作必須明确的是,必須通過落腳于增進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增強網絡意識形态建設的效果。

2.剛柔并濟,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網絡意識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進行科學的輿論引導。意識形态工作固然需要,堅決與錯誤社會思潮作鬥争,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特别是要注意做好柔性輿論引導工作。适應網絡扁平化、社群化傳播的需要,必須不斷創新傳播手段。2018年10月,人民日報客戶端“各地一分鐘”短視頻節目,在一分鐘時間内為廣東、雲南、浙江、江西等省市的發展畫像,用具有說服力的發展數據和影像生動地表現出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再如,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在北京三裡屯打造的“時光博物館”,這一創意體驗場館用5大主題展館、9項創意互動,具體描繪40年來中國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變遷場景,帶領人民群衆“穿越”曆史,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曆史巨變。這些基于曆史比較視野,宏觀與微觀視角相結合的、互動性參與性極強的傳播方式,讓人民群衆不知不覺中認識到改革開放振興中國、改革紅利與民有關等,産生了良好的網絡輿論引導效力。這些網絡輿論引導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和完善。

3.點面結合,做好網絡綜合治理工作。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态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從而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網絡綜合治理工作既要求全面加強管理,又要求重點突破薄弱環節。2017年以來,通過法律法規建設進一步規範網絡新聞輿論活動的進程加快。《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衆帳号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對具有媒體屬性和可對公衆發布信息的賬号及平台作了明确規定。這些準入管理制度的出台,為網絡輿論的有序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網絡安全法》《英烈保護法》和新修訂的《民法總則》為網絡輿論的向上向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點面結合的網絡綜合治理工作,還體現在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網絡空間綜合治理體系的建設方面。中國政府連續五屆主辦世界互聯網大會,倡議世界各國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積極打造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國際網絡生态環境,為做好網絡意識形态工作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網絡文明與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紅旗文稿》,2019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