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15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甯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紮實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證。
王滬甯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深入回答了事關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問題,深化了我們對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規律性認識,是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王滬甯表示,要全面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加強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要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要抓好工作責任落實,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任務落地生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主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會議。
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有關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軍隊有關單位負責同志,部分高校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摘自《人民日報》, 2019年01月16日 01 版)
堅決守好意識形态安全“南大門”
景李虎
廣東省教育系統始終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正面引領與負面防範并舉,抓思想引領、抓防控體系、抓陣地管理、抓責任落實,有力維護全省高校和諧穩定,堅決守好意識形态安全“南大門”。
突出課堂教學。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第一學院、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第一課程,建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協同創新聯盟,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與青年學生使命擔當”等精品課程。堅持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和院系黨組織書記、院長(系主任)每學期上第一堂思政課,自2015年起累計上課2萬餘人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
突出實踐養成。實施高校“校地結對、實踐育人”計劃,推進全省高校與粵東、粵西、粵北74個縣(市、區)政府結對共建育人基地。堅持開展“立志、修身、博學、報國”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推進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
突出工作創新。在全省高校巡回舉辦廣東經濟形勢報告會,提振師生信心。舉辦大中小學德育工作成果展,傳播教育好故事、好聲音,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成立名輔導員“李敏工作室”,研究指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切實做到“強教育、嚴管理、有實效”。
突出壓實責任。每年與全省各高校簽訂落實意識形态工作責任書,各高校與所屬單位簽訂責任書,落細落小,傳導壓力。強化檢查問責。開展工作督查和“飛行檢查”,省委教育工委就意識形态工作約談高校,有關高校就意識形态問題問責幹部教師,切實讓督導檢查“帶電”“長牙”。(作者系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摘自《光明日報》,2019年1月17日)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
冷偉青
上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高校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證。
強化政治擔當,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市委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确保高校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工作全方面、全過程,開展“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活動,打造“行走的課堂”等,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指導辦學治校、推動改革發展。市委認真履行領導指導責任,對部屬、市屬、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統一部署、統一考核,突出政治巡視,對市屬高校巡視全覆蓋,以做好巡視整改“後半篇文章”助推管黨責任落實。
從嚴“選育管用”,着力打造高素質的高校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堅持“高校姓黨”,嚴把高校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各個環節,推動幹部“幹事創業要充滿激情、面對困難要富于創造、迎接挑戰要勇于擔當”。嚴格标準,拓寬用人視野,把政治标準放在首位,選優配強領導班子特别是書記、校長。統籌全市幹部資源,加強高校與地區、部屬與市屬高校之間幹部交流。定期開展市屬高校黨委集中換屆,出台高校領導幹部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等實施辦法,完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監督約束機制。
嚴密組織體系,推動高校基層黨建高質量發展。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實施高校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工程。出台加強院系黨的建設、師生黨支部建設、民辦高校黨建等意見,探索在學科鍊、科研鍊上建立黨支部,創建40個高校黨支部示範點。落實市屬高校院(系)專職組織員配備,建立高校黨務幹部雙線晉升制度并啟動試點。創新黨性教育方式,推出“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美術展和“給90後講講馬克思”音視頻黨課等,大力宣傳鐘揚等先進典型,帶動廣大教師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
堅持黨建引領,努力發展與“當好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相匹配的一流高等教育。按照當好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引領高校發展。把黨的領導、黨的建設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根和魂,制定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标準,探索“開門辦思政”,構建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為骨幹、綜合素養課為支撐、專業課為輻射的“課程思政”體系。在支持14所高校全面建設“雙一流”的同時,啟動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試點,把高校經常性經費自主統籌、高校人員編制使用等14項權限下放給試點高校,激發高校改革發展内生動力。近年來,在滬高校發揮創新團隊、智庫專家優勢,積極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國家戰略,為上海建設“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作者系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
(摘自《光明日報》,2019年1月17日)
全面提升高校黨建工作質量
吳朝晖
浙江大學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的重要指示精神,紮實創建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練好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推動黨建工作與“雙一流”建設相互融合、同向同行。
打通關鍵樞紐,使院級黨組織成為貫徹執行黨的決策部署的政治核心。通過建強院級黨組織,推動黨的決策部署向基層延伸。組織全校59個院級黨組織書記在中央黨校接受為期一周的封閉式培訓,系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決策部署,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黨委書記領學、院系書記跟學,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建立黨建工作明示承諾清單制度,院級黨組織書記每年對7個方面的黨建工作指标作出量化承諾。黨的十九大以來,開展三批内部巡察,對20家單位貫徹執行政治紀律、落實重大決策部署、全面從嚴治黨情況進行重點檢查。
夯實組織基礎,發揮基層黨支部在建設“雙一流”中的戰鬥堡壘作用。通過打造過硬支部,凝聚起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強大力量。堅持将支部建在重點學科、重要團隊和重大項目上,在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學術組織建立了200餘個黨支部,實現黨建工作與一流學科建設雙促進。結合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際,制定支部考核評價的詳細指标,全校黨支部通過“五好”驗收,并建成優秀黨支部407個。保障黨支部在本單位重要事項決策的發言權,教職工晉升職稱職務、評獎評優等必須聽取黨支部意見。
激活神經末梢,在從嚴從實抓好教師黨建工作上全面發力。聚焦教師黨建這個重點難點,推動黨建工作不斷提質增效。實施“育人強師”全員培訓計劃,成立“浙江大學延安培訓學院”,專設海外歸國留學人員培訓班;建立黨員與非黨員教職工結對的“事業之友”制度,覆蓋74.26%的非黨員教師,2018年發展高知黨員118名。紮實開展“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大力選拔黨務上有能力、業務上有建樹、師生中有影響的教學科研骨幹擔任黨支部書記。開展“三育人标兵”“最美教師”“永平獎教金”評選,湧現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蘇德礦等一批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先進人物。
(作者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摘自《光明日報》,2019年1月17日)
培養愛國愛疆 擔當奉獻的有用人才
趙光輝
塔裡木大學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紮根南疆,初心不改,用“胡楊精神”培育辦學特色,堅定不移地培養紮根邊疆、獻身邊疆的有用人才,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堅守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一是堅持辦學正确政治方向。在落實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基礎上,實施學院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使學校黨委和院系黨組織都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等提供可靠組織保證。二是牢牢把握意識形态工作領導權主動權。三是堅持推動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堅持特色,紅專結合、學用一緻。一是用“胡楊精神”夯實思想基礎。實施“胡楊鑄魂工程”,将傳承紅色基因、“胡楊精神”作為入校入職第一課,教育引導師生學習王震等老一輩革命家忠誠擔當、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二是以服務南疆構建育人特色。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擴大工科專業比例,增設南疆急需的紡織工程、醫學等專業,着力培養“強專業、會雙語、懂經濟、會管理”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三是用家國情懷培養新時代戍邊人。持之以恒開展紮根南疆大地教育實踐活動,激發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情懷。
堅定信念,建設邊疆、服務邊疆。一是打造南疆人才高地。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實施“優秀人才業績獎勵”機制,設立青年教師專項基金,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二是推動南疆科技創新。聚焦南疆需求,在“塔裡木盆地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胡楊生态”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支撐南疆有關産業發展。三是服務南疆脫貧攻堅。“百名科技特派員、千名學生下基層”團隊和20多個科技服務專家團隊常年活躍在南疆基層,為農牧民脫貧增收發揮特殊作用。(作者系塔裡木大學黨委書記)
(摘自《光明日報》,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