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伯苓班“公能兼濟”培養拔尖人才

發布時間: 2018-06-12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日前,南開大學2017 級物理伯苓班代表隊在2018 年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華北區賽上,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17所高校的代表隊角逐,最終奪得特等獎。物理伯苓班是南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的一個縮影。該校數學、化學、生命科學和經濟專業的伯苓班同樣成績斐然。

 

為培育21 世紀傑出科學家,2009 年,教育部與中組部、财政部共同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南開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所高校首批入選該計劃。該計劃旨在培養志在長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型人才,因此,該校伯苓班強調人才培養鍛造好“鋼材”,而不是量産“螺釘螺母”。伯苓班初步實現了“拔尖計劃”着眼于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和超前開發,培養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定位。

 

 

 

動态選鑒

把好人才“準入關”

    

 

伯苓班以“領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養改革區和試驗田,以“選”“鑒”結合探索拔尖學生選拔方式。伯苓班采取小班授課,一個班幾十名學生往往是從幾百個報名學生中遴選的。選拔過程分為“英語+專業”的筆試以及“綜合素質和能力測評”兩個環節。

 

“比如化學伯苓班今年招收50人,在選拔時,我們設定的筆試科目為英語以及數學、化學、物理、生物門專業課,劃定單科分數線并按照總分大排行錄取7080 人進入面試環節。”化學學院伯苓班負責人李一峻介紹,在面試環節中,院士領銜的專家組成員對學生的科研興趣、創新潛質、精神面貌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通過層層篩選,最終确定50人錄取。

 

近年來,個伯苓班每年共遴選180 人左右,占本科生總數的近5%,規模适當。同時,伯苓班堅持開放、共享、包容的先進辦學理念。在錄取的180 名本科生中,50人左右來自其他專業。

 

伯苓班基本用兩年時間學完本科課程,從大三開始進入課題組并承擔課題任務,其間還會有一至兩次到國外高校交換學習的機會。一旦入選伯苓班就讀不允許雙修和輔修,但對于修讀其他伯苓班所在專業的課程持開放态度,鼓勵學生利用伯苓班優質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不但“門檻高”,同時對這些已經選拔出的學生還要進行“鑒别”,即每學年末實行動态調整,當學生難以達到相應專業的高标準要求時,須轉入相同專業的普通班級完成學業。

 

“如不能承受高強度、高難度的課業,學生可以自己提出申請轉入普通班;任何考試如出現‘挂科’便會自動調整至普通班;順利升入大三時,取前20 名留下,其餘學生均轉入普通班⋯⋯李一峻這樣描述化學伯苓班“嚴苛”的選鑒過程,“不過即便被‘動态調整’到普通班級的學生,仍然不影響正常升學畢業,有些仍然能夠順利保研,或申請到國外名校錄取通知。”

 

“伯苓班‘選’‘鑒’結合、不拘一格的選拔方式,是根據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将真正适合伯苓班培養定位和培養方式的學生‘選’出來;為拔尖學生‘冒’出來創造條件和營造環境,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成效。”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段文斌說。

 

量身定制

強化人才“培養關”

    

 

一間教室,擁有台投影儀、10塊白闆、10 個攝像頭,授課教師會不停穿梭在學生中間,聽課學生可以随時“交頭接耳”⋯⋯這是物理伯苓班的學生在TEAL教室上課的情景。

 

與傳統教室相比,TEAL 教室配備有更多科技産品,為學生創建了一個能夠高度合作、動手實踐、在計算機支持下進行交互式學習的教學環境。這間TEAL 教室是基于小班授課、服務于“伯苓班”的大陸首家TEAL 教室,由該學院教師自主研發設計,教師可以利用“投影書寫筆”功能自由書寫公式及教案,360 度自由轉動的座椅也更加利于課上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小組讨論時,平均名學生便可使用一塊白闆進行問題研讨。

 

正在此上課的南開大學物理伯苓班學生滕召隆說:“相比‘大教室’而言,TEAL的分組學習模式方便了小組同學間的交流溝通,大家可以在白闆前主動思考、表達觀點,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不僅是物理伯苓班,數學、化學、生命科學以及經濟伯苓班都結合各自學科特色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啟發式、探究式、讨論式、參與式學習成為伯苓班教學主導方式:數學伯苓班每年舉辦暑期學校,聘請國内外一流數學家為學生授課和開辦講座;化學伯苓班學生在本科階段即開展多層次的國際科研訓練與交流;生物伯苓班學生在科研訓練的基礎上,自主進行課題研究和學術探索,合作完成的實驗項目連續在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中獲獎;經濟伯苓班是該校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培養拔尖人才的有益探索,走在了全國高校前列⋯⋯

 

伯苓班注重學生的海外經曆,在整個年培養中有一到兩次的國外學習機會,“這種學習計劃不是短期的,而是利用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到國外大學進行學習”。段文斌介紹,學校和國外知名大學建立聯合培養機制,由南開大學和國際知名大學共同培養本科人才。

 

“我們用年時間為學生今後40年打基礎,培養學生對基礎科學從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真正為他将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而鋪平道路。”段文斌說。

 

強化“公能”

拓寬人才“發展關”

    

 

視頻、PPT展示、個人日記、小組表演⋯⋯這是2016 級經濟伯苓班的“公能”素質評估互評班會現場,班級29 名成員圍繞各項指标開展“公能”素質自評與互評,對一年來的成長進行回顧與總結。班級成員楊威、張岑宇、王翊丞在天津市數學競賽中獲特等獎;李爽赴河南國家級貧困縣開展扶貧調研、身體力行“知中國,服務中國”⋯⋯一年以來,班級成員除了上好專業課外,還充分利用公能素質發展輔學支持體系提供的資源,堅持一專多能、全面發展。

 

“公能”素質評估是“公能”素質發展輔學支持體系的一部分。2012 1月,南開大學印發《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将實施“公能”素質教育明确作為南開辦學的基本戰略。随着“公能”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公能’素質評估+分層分類指導+資源開發供給”三位一體的學生發展輔學支持體系不斷豐富完善。基于此,伯苓班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了“‘課堂知識傳授—社會調查實踐—創新能力訓練’三位一體,價值觀培育貫穿其中”的“南開特色、一流人才”培養模式。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建校之初,老校長張伯苓提出的校訓,希望從南開走出的學生都能夠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時至今日,以老校長名字命名的伯苓班更注重将“公能日新”的南開精神貫穿育人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樹立為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認識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正确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我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根本問題,正确處理‘人—人才—領軍人才’三者之間的關系,切實做到既‘指方向’又‘搭梯子’,讓學生成長為公能兼濟的拔尖創新人才。”段文斌說。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2018年6月11日5版

作者 | 本報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