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紛繁複雜的動蕩世界,中國的社會是相對比較穩定,而且飛速向前發展的。我們的下一代要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所以老師的責任比我們現在想象的要重得多,因為下一代要比我們強得多。
美國最近在“學習科學”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參加過他們國家科學基金關于學習科學的年會,基金有六個中心,當然其他不受基金資助的研究中心還有很多,光這六個中心大概有1000名研究員,都是在做學習科學的研究。我們的教研也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不光是經驗,還要有科學的支撐。
什麼是專業?對于這一問題,70年代在國際上曾有過讨論。“教師”算不算專業?1980年,一個英國的大學教授對什麼是專業提出了以下基本特點:有一個很關鍵的社會功能、有自己特殊的知識技術、有比較堅實的知識系統,因此它需要經過比較長期的培訓——培訓不光是知識,還有其核心的價值。所有專業的核心價值都是:一切為了服務對象。
“教師”不是一般的職業。教師的核心是以學生為重,以服務對象為重,這是一切專業的核心價值。我認為,學習是人的天性,人一出生就在學習,但是教育者不是,教育是成年人為下一代設計的有系統的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準備他們的長遠未來。
什麼是專業精神,我個人的理解是三個:
專業責任、專業自主、專業發展。
1.教師的專業責任
現在西方文獻裡經常提到教師的問責,這其中有行政問責,就是有國家的要求、法律的要求、政策的要求、地方的規定要求,還有合約,學校裡的校規,老師都是要負責任的;還有所謂的市場問責,是向學生負責、向家長負責,學生說這個老師不好,這個老師也就不能說是個好老師,家長都不滿意這個學校,這個學校就不會是一所好學校。但是還有一種問責往往被忘記了,那就是專業問責。教師專業問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它是比較虛、比較遠、比較寬的。
2.教師的專業自主
教師的權利在什麼地方?其中一個是經濟權利,另一種是政治權利,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教師還有專業權利。老師在課堂裡有沒有自主的權力,有沒有選擇課本的權利,或者有沒有進修的權力。
怎樣是有素質的教師?一個是要有專業資格,一個是要有專業水平。有了書面的資格證書不等于有專業的水平,證書解決不了實際水平的問題,因為老師的專業水平是需要不斷提升的。
現在在美國,往往将老師的工作表現代替他的素質,而實際上,工作表現跟素質不完全一樣,同樣的一個老師在有些學校表現得非常好,而在另一些學校表現得就很差,這是因為受學校環境因素、學生因素、家長因素和社區因素以及老師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業務水平跟工作表現并不是可以劃等号的。
3.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需要有學科知識,需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有教育學知識,要了解學生的發展,要有人際交往的能力,還應該有一種改變現狀的意願和能力以及持續學習适應和創新的能力,更需要有專業的态度和價值觀。
我知道現在内地做了一個教師培訓的框架,當然學科的知識很重要。但是最近這十幾年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學數學有學數學的科學,學音樂有學音樂的科學,不光是一般的教學法,也不光是音樂和數學本身的知識,實際上是我們教師專有的一些知識。而且,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措施,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4.“學習科學”是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呢?現在國際上叫做“學習科學”,它是腦科學、心理學、教育技術、教育哲學和教育測量等很多學科的綜合,專門研究人是怎麼學習的。目前研究認知科學的不少,但是能把它轉化成為教學一線有用的東西不多,這是很可惜的,中國應該是發展“學習科學”最肥沃的土地。
那麼,“學習科學”怎樣能夠變成對我們教學有用的東西?
人腦是可塑的,是會變的,這是現在整個“學習科學”需要把握的最根本的問題。
第一,學習是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
嬰兒出生的時候聽到的很多聲音,看到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經過他的生活和各式各樣的活動慢慢地就認識到了。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時候,慢慢地就知道這是媽媽的臉、這聲音是媽媽的聲音,而且慢慢地知道這是媽媽開心的聲音、這是媽媽不開心的聲音。成長都是這樣的,一直是一個所謂的構建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是跟外界交流時候塑造頭腦的過程,這是根本的。因此,學習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第二,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必須尊重學生的個别差異。
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工業社會高峰時期在西方出現的,整個思路和制造業的生産過程是一樣的。學生是原料,放在一個整齊劃一的程序裡,然後我們有整齊劃一的測試來測試他是不是達标。這與人的基本發展是相悖的。我們學校系統不可能做很大的變化,但現在課程改革,使學生有一點選擇的機會了,然而這隻不過是在這條路上走了很小很小的一小段路,即便這樣,這仍然是非常可貴的。
第三,沒有經曆就沒有學習,有怎樣的經曆就有怎樣的學習。
以前學校基本上是霸占了學生的所有時間,學校給學生什麼經曆就決定了他怎麼樣學習。現在學生有自己社交媒體,有網絡,還有很多其他渠道,他可以選擇學習的方式。最有效的學習是在實踐中發生的,學生有多少經曆很重要。教師也是如此,培訓中的老師是否能夠有機會到另外的機構裡去實習,這個很重要。老師對生活完全沒有認識,就不可能對教書育人有實在的準備。
第四,人類的學習是群體活動,這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别。
現在腦科學家有一些大家比較接受的假說,就是人的腦細胞裡面有一個鏡像腦細胞,有個呼應的能力。因此,集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合作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五,學習是總體性的、綜合性的,不是零碎的、分拆的。
我們現在教學的過程,很多課程是分拆性的,往往把我們整理知識的過程當做孤立的過程。比如,我們中國很多人花了很多年學習英語,但結果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學了英語,但是沒有用英語的機會,學會英語就是為了考試。
我不認為應該否定經驗,但是“學習科學”可以分析、鑒定、檢驗、肯定、質疑。學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我們現在的學校要給學生創造空間和時間,要以教為主要轉變為以學為主。
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是學生為重、學習為主、經驗與科學相結合。學習,這應該是對我們的專業發展的一個支撐,沒有這個支撐經驗也許就停留在經驗上。
(以上内容根據程介明在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教師專業發展研讨會”上的講話提煉整理——源自:中國教育學會微信公衆号)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學會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