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輪學科評估怎麼看?聽聽4位專家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17-12-29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第四輪評估于2016年在95個一級學科範圍内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

 

學科評估的宗旨和價值是什麼?本輪學科評估有哪些亮眼之處?促進高校學科發展的策略有哪些?随小編一起聽聽這幾位專家怎麼說?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中國學科評估的戰略選擇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沁平

 

學科評估正逐步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評估品牌

 

學位中心開展的學科評估工作,經過15年的努力,已逐步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評估品牌。

 

  評估依據符合中國國情。學科評估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為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參評依據。

 

■  評價體系反映學科内涵。通過系統調研凝聚各方共識,不斷構建和完善了“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的評估指标體系,全面反映了學科建設和高端人才培養的内涵與特征。

 

■  評估方法體現實踐創新。學科評估采用“綁定參評”方法,有效解決了業界在開展評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材料拼湊問題。

 

■  評估主體集聚多方智慧。學科評估征求各參評高校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形成評估方案,通過培養單位填報各類數據,發送問卷了解學生與用人單位意見,邀請同行專家開展評議并确定指标權重,協同行業人士進行聲譽調查,同行專家設定指标權重,征求相關高校和專家學者意見形成發布方案。

 

學科評估将為我國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學科評估的宗旨和價值是服務學科建設,服務研究生教育發展,服務政府和社會對大學學科的信息需求。

 

■  要以評促建,引導學校把準備評估的過程,變成學校梳理學科家底,規範學科建設管理,謀劃學科發展的過程。兩者的目标是一緻的,而不是對立的。

 

■  要以評助建,深入進行評估的大數據分析,充分發揮通過評估積累的信息資源以評助建的作用。學科評估要從“評完開始”,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為學校和政府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隻有這樣,學科評估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

 

這次評估結果公布方式也進行了改革。

 

■  按“檔次”公布評估結果,這更加符合學科建設的規律和特點,有利于淡化分數和名次,有利于引導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學科建設的優勢和不足。

 

■  提出了“學科優秀率”指數,這對高校分析學科布局、謀劃學科調整、構築良好學科生态具有積極意義。

 

■  立足學科評估關鍵指标分析,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學科發展整體成就,這有利于擴大中國大學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激勵高校更有信心地投身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堅持中國特色學科評估

促進新時代上海高等教育

内涵式發展

上海市教委主任

蘇  明

 

長期以來,在教育部指導和支持下,上海加快促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同時,通過對上海高校參加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科評估特别是2012年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的情況分析,也顯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


        在促進高校學科發展實施路徑上,重點采取“三管齊下”的策略:

 

■  聚焦“創一流”。對于8所駐滬部屬高校,以部市合作為平台,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資金,支持其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對于部分有條件市屬高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則給予有力資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激發活力、創建一流。

 

■  着眼“厚基礎”。堅持“扶特扶強”,以持續實施上海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為抓手,扶持優勢特色學科,重點支持沖擊世界一流的“高峰”學科點發展,提升高校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堅持“扶需扶新”,對于國家戰略、行業急需、具有發展潛力但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科,重點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在國際學術前沿、重大發展戰略、新興交叉學科等領域新增布點;堅持“協同聯動”,激勵駐滬部屬高校和市屬高校聯合共建學科、開展協同創新;支持校所、校企、校地和國際深度融合。

 

■  提供“強支撐”。印發《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設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方案》,在人事薪酬、财務資産、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基本建設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放權松綁”。同時,引導學校完善内部治理,為學科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構築一流學科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浙江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嚴建華

 

浙江大學主動以世界一流學科為标杆,充分利用第三方評估,特别是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學科評估,對學科建設成效和發展水平進行全面診斷。通過評估大數據分析,比對兄弟高校的優勢學科,努力找差距、擺問題、補短闆、強特色,堅持聚焦一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持續提升學科的水平和聲譽,推動一流學科建設不斷務實前進。

 

2014年起,學校籌措專項資金,啟動實施“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計劃”,突出人才戰略地位,發揮院系主體作用,增強學科内生動力,促進前沿與交叉學科發展。同時,圍繞學科發展戰略布局,着眼于質量優先的内涵建設,優化學科群結構、完善學科生态,為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成長釋放空間,為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創造有利條件。2015年以來,學校先後實施了“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和“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前者通過重中之重的支持,力争一批優勢學科率先邁入世界一流行列;後者給予骨幹基礎學科長期穩定的支持,力争實現基礎學科的全面振興。

 

浙江大學将深入分析新一輪學科評估結果,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學科發展的動态監測、動态評估和動态管理,推動一流學科、人才、科研之間的良性互動,引導師生實現追求辦學品質聲譽的觀念轉變,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建設頂尖學科、彙聚頂尖學者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群峰競秀、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浙江大學将繼續聚焦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堅持以質量為核心的内涵發展,加快轉變思想觀念,通過穩規模、調結構、轉動力,進一步強化重大方向的凝練,充分運用學位中心學科評估咨詢服務報告,在深入推進實施“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和“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的基礎上,啟動實施“優勢特色學科發展計劃”和“會聚型學科領域發展計劃”,構建一流引領、綜合交叉的學科生态體系,加快推動學科高原會聚造峰和整體水平跨越提升,紮根中國大地,力争早日邁進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

 

 

不斷完善學科評估體系

厚植研究生培養沃土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史靜寰

 

本次學科評估更是從一開始就明确:深入貫徹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精神,主動服務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堅持“質量、成效、特色、分類”導向,按照“人才為先、質量為要、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思路不斷完善評估指标體系,不斷創新評估方法,不斷樹立評估品牌。本次學科評估有不少亮眼之處:

 

■  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構建“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三維度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國标準,首次在全國範圍内大規模開展“學生調查”和“雇主調查”,将教學質量和畢業生質量的評價話語權拓展到教育系統之外。

 

■  改變 “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簡單做法,采用“代表性骨幹教師”和“師資隊伍結構”相結合的方法評價教師隊伍。同時,規定教師成果歸屬按成果産生時的“産權單位”界定,不随人移,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

 

■  嘗試建立論文評價中國标準,規定代表性論文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強調中國特色,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發表。

 

■  更加關注社會服務貢獻,首次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标,由參評單位提供“代表性案例”來展現本單位學科建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及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和貢獻。

 

■  配合國家和高校鼓勵跨學科合作、多學科攻關的需要,采用“歸屬度”成果認定辦法,允許“跨學科成果”按比例拆分填寫在多個學科,以支持和鼓勵跨學科研究成果。

 

■  創新結果發布形式,首次提出“學科優秀率”指數,幫助學校發現學科布局問題,警示“攤大餅”式盲目擴張。

 

■  為提高我國學科國際知名度和學科建設的國際影響力,本輪學科評估首次邀請境外同行專家在數學、物理、化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試點開展國際聲譽調查,為建立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評估品牌提供借鑒。

 

■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輪評估首次采用“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再公布得分。這種方式既有一定的區分度,能夠體現不同院校學科建設水平的實際變化,滿足社會對院校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引導高校更加投入學科的内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