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對于科學判斷我國社會所處曆史方位,科學制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戰略、新部署、新舉措提供了基本依據。
本期主題:深刻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
一
報告原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曆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二
知識點
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并非小事,是關系全局的曆史性變化,而不能僅僅理解為經濟發展方面的變化,或物質文化生活方面的變化。這一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3.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中的“變”與“不變”:“變”指的是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了;“不變”就是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三
重要評論
新華社評論員: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曆史性變化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曆史性變化,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快速發展,我國總體上實現小康,正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随着社會發展進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産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事物的運動發展是變與不變的統一。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要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繼續奮鬥。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0月30日
四
理論解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變化
此前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源于1956年黨的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
八大明确提出:“我們國内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社會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
此後,曆次黨代會都要重申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怎麼看——
怎樣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一,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擴展。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還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起來了。人民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領域,擴大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個領域。
其二,人民需要的層次大大提升。在告别了短缺經濟時代後,人民追求質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多變性、多層次的。
怎樣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所謂發展不平衡,從區域發展上看,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産力布局還不平衡,比如城市和鄉村,東部和西部。從發展各領域來看,既有達到甚至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産力,也有大量傳統的和相對落後的生産力,既存在産能過剩的情況,又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特别是在群衆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設領域還有不少明顯的“短闆”。從發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體之間也有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貧富差别比較明顯,社會上存在不少困難群衆和弱勢群體,貧困人口還有4000多萬。
所謂發展不充分,主要指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還需要加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轉變發展方式還處于攻堅階段,客觀上還存在發展不夠穩定和不持續的情況。這就要求社會生産必須向形态更高級,結構更複雜,分工更合理,産品更精細,供給更有效方面發展;這就要求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摘自陳晉:“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北京日報》11月13日
怎樣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中的“變”與“不變”
所謂“不變”,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因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時,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内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之所以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任務,必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許多别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完成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隻要這個任務沒有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沒有結束,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就不會改變。
所謂“變”,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不斷變化的特點。或者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分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的時候是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後是初級階段,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奔小康”是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還是初級階段。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于是,中國是不是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不是已經發生了變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擺到我們面前。黨的十七大在肯定“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同時,提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随着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日益明顯,黨的十九大深入分析今天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有利于更好解決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利于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有利于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摘自李君如:“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6日
怎麼辦——
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方略
首先,在發展思想和理念上,必須明确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益民惠民富民,因此發展的所有方面所有過程所有舉措都必須以實現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同時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其次,在發展廣度上,一要努力推進“全部人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二要加快推進“全部地區的發展”和“各地區的全面發展”,三要大力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态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态發展的全面性”,通過廣泛發展和發展的廣泛性,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再次,在發展深度上,一要以人們不斷提升的各種新的需求為供給發展導向,隻有能充分滿足這種需要的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發展;二要以提高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為核心,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際上就是對高質量的物質産品、服務産品、精神産品以及各種公共産品的需要;三要以大力補短闆為抓手,人們許多深層次的需要往往就是供給方面的短闆。通過深度發展,逐步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要推進深度發展,關鍵在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自劉少波:“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内在邏輯現實依據與發展方略”,《南方日報》11月20日
五
小編手記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審視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現狀後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體現了我們黨一貫奉行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發生了變化,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工作就要從變化了的情況出發,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思路,采取新舉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關系全局,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