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确認識共産主義理想?

發布時間: 2017-04-10 來源: 太阳集团1088vip

     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這為我們做好共産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進一步領會和把握共産主義理想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一、共産主義理想源自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超越

  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共産主義理想不是無本之木,其源自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批判。作為這一批判代表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其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曆史上,人們觀察和審視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多元的視域,如科學技術的進展、工業革命的發生、形而上學變革、資産階級革命、宗教變革以及文化層面的變化等等。馬克思立足于新唯物主義哲學的變革,創造性地進行了偉大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從而達到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高峰,其批判的廣度和深度至今無人可及。可以說,正是基于對其曆史唯心史觀和資本邏輯的雙重批判,馬克思才得以完成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徹底批判,通過走向曆史的深處而邁向人類的光明未來。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産生根源于資本的産生。“隻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産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在資本邏輯控制下,人的存在變成了資本生産鍊條上的工具,人不單單是一個純粹的人,而是異化成了剩餘價值的生産工具。我們可以通過馬克思對資本本質的揭露來深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本質之一是社會關系。 “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7頁)顯然,這種社會關系是颠倒了的社會關系,是物支配活勞動,而不是相反。

  資本的本質還是一種權力。這種權力是資本主體性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人的主體地位異化的結果。人本來應該是主體,但是卻淪為資本的奴隸,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不支配人,人就變得毫無價值。這種對無酬勞動的支配權實際上就是對剩餘價值的掠奪權和控制權。在資本邏輯下的技術革命、産業變革、政治革命、哲學革命等等,最終都是為資本服務,為資本增值服務。資本的增殖與積累雖然由工人實現,但是并沒有給工人帶來财富,隻是促使資本進一步壓榨工人,強化對工人剩餘價值的掠奪和控制,導緻工人在異化的路上越走越遠。沃勒斯坦指出:“我們這個時代巨大的社會憂患仍然是異化,馬克思使我們得以設想另外一種社會秩序。”(《自由主義的終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頁)

  遵循馬克思的批判框架,我們會發現在資本主義體系中,自由、平等、人權的抽象政治口号和承諾,被市場交換的自由平等所兌換,資本主義曾經最為自傲的天賦人權便被置換為“商賦人權”。“資本既然存在,也就統治着整個社會,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選舉制度都不會改變事情的實質”。(《列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頁)為了找回勞動本真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我們設想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即共産主義社會。在共産主義社會中,生産資料不再為某一類人或某一階級所占有,而是屬于所有人,并根據每個人的需要來進行分配,人的勞動變成了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也隻有當勞動本來的意義得以彰顯,人的解放才能實現,大寫的人才能成為現實。

  二、共産主義理想源自馬克思主義一貫的人民性立場

  人民性立場是馬克思批判現實、展望未來的根本立場和原則,也是馬克思社會理想的價值意蘊和根本旨趣,這種立場和原則貫徹其理論創作的始終。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立場集中體現在人的解放這一命題上。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要擺脫兩種控制,即自然力的控制和資本的控制,而擺脫資本也就是社會關系的控制最為關鍵。這是馬克思全面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特别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深刻批判所得出的重要結論。

  社會分工和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存在必然會導緻人的異化,現代社會私有制的存在更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人的解放的實現過程與逐步揚棄人的異化過程凸顯了人類曆史發展的内在矛盾性,新的社會秩序就是在不斷克服這種矛盾基礎上才得以構建與發展。馬克思的理論視野超越了之前曆史上所有關于人類自由、解放的思想。新的“人的解放”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這一富有“人類性”和“現實性”的解放既是人的個性的全面實現,也是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

  人的解放從時間上來說具有長期性。第一,人的解放首先要從思想上揚棄私有制,樹立人的解放的意識,建立共産主義社會必勝的信念。這實質上是思想的解放。第二,要将思想上的解放落實到共産主義行動之中。實現人的解放僅僅解決認識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付諸實踐。“要揚棄私有财産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産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實的私有财産,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産主義行動。曆史将會帶來這種共産主義行動,而我們在思想中已經認識到的那正在進行自我揚棄的運動,在現實中将經曆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頁)

  人的解放從過程上說具有曆史性。首先是要揭示出解放的實質,“‘解放’是一種曆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曆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同上書,第527頁)其次,要揭示出如何解放,實現解放的第一要務是勞動意義的轉變,即當生産勞動不再是資本行使權力的起點,勞動也就不再是人的負擔。最後,要明确解放之後何去何從的問題,即擺脫了受束縛受壓迫的狀态之後,如何再去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同體。

  不管是對思想觀念的批判,還是對行為運動的批判,如果都還停留在對舊制度和舊社會的不滿之中,解放則永遠不可能實現。馬克思強調的人的解放是直接沖破舊制度和舊社會,建立一個嶄新的制度和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解放運動的發起者是以無産階級為主的人民群衆,但是這并不意味着推翻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社會之後就直接變成了共産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産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頁)在馬克思看來,在共産主義的第一階段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私有制的揚棄要依靠現實的共産主義運動,而這一運動又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因此也隻有在共産主義的高級階段,“才能完全超出資産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同上書,第436頁)

  三、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進行曆史方位判定與理論反思

  就馬克思對主體性資本批判的最終結果看,曆史發展出現兩個必然,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産主義必然勝利。但是就目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們還需客觀、理性、科學地對其進行界定和深入研究。

  首先,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仍舊在一定範圍内長期存在,也即說主體性資本消亡的曆史條件還遠未達到。馬克思指出,“在資本成為生産力發展的限制因素之前,資本通過自身增殖不斷推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的曆史性貢獻的結論是慎重的、嚴肅的。在他們看來,人類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以來,社會得到空前解放和發展,“它(資本)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會階段都隻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資本主義促進人的發展的巨大進步意義和文明作用的同時,洞察了資本主義阻礙人的解放的反動性。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須要擴大社會生産,實現生産的社會化,但是生産資料私有制又是資本主義社會穩固的基礎,因此,資本的自我增殖必将導緻資本邏輯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進而資本邏輯最終将自取滅亡。“生産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頁)可以說,資本邏輯最終導緻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表面上看工人的辛勤勞動換來了工資,滿足了自身的需要,但是實際上卻使得資本變得愈發富裕,而自己愈發貧困,這種貧困不僅是簡單的溫飽問題,而是工人的全面發展問題。這些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無法解決的,如果解決工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勢必首先要否定資本邏輯,那就相當于否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機制,以共産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才能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在共産主義的第一階段,還需認真對待和分析社會發展的具體程度和水平。馬克思從曆史生成的立場看待共産主義的誕生,“我們這裡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産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産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着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迹。”(《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頁)帶有弊端的共産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 。(同上書,第435頁)可以看出,面對未來,馬克思是充滿激情與樂觀的,面對現實又是異乎冷靜的。

  這即意味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存在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共存具有長期性。關鍵在于,應當采取科學的立場和方法看待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同時對共産主義社會進行展望與謀劃。在此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追求共産主義的必經之路,這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應樹立的信心所在。

  四、共産主義理想與社會個體發展之間是共生關系

  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也是共産主義社會的根本價值所在。共産主義理想不僅沒有脫離社會個體,反而比以往任何社會更加強調社會個體。這是面對共産主義理想與社會個體關系時我們首先要把握的邏輯前提。

  共産主義理想與社會個體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共生關系。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同時深入地探究了人的發展階段問題,認為人的發展階段性與人的發展曆史性是相統一的。人的全面發展應該包括:人的能力、人的社會關系以及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要以發展和辯證的觀點把握這一共生關系,既不能幻想社會個體在這三大方面尚存在缺失的情況下共産主義理想就能實現,也不能認定除非社會個體在這三大方面都同步獲得全面發展了,共産主義才能最終實現。原因在于無論是人的全面發展還是共産主義的實現,都是一個漸進的曆史發展過程,二者是在對應共生中獲得發展的。社會個體理應在把握人的發展内涵基礎上積極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這種能動的積極發展也是為共産主義理想的逐步實現提供資源和條件。反過來,共産主義理想的每前進一步都是為個體尋求更高層面的發展提供平台和支撐。

  當前,金融化主導的全球化進程複雜曲折,保守主義嬗變出新的形态,國際金融化積累模式的内在悖論及其導緻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低迷乃至政治秩序的紊亂,都凸顯了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不同發展道路、制度、理論的交鋒越加激烈,這些都對共産主義理想與信念的堅守造成了現實的困難。新時期的共産主義理想教育首要的是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旨,在緊扣曆史發展規律基礎上牢固樹立關于人的解放的根本立場,遵循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根本原則。這是人類未來新形态社會區别于人類過往社會的本質所在,也是共産主義理想保持恒久感召力和價值的根源所在。

  (作者單位:安徽财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