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雙一流”聚焦高校學科建設特别報道
開欄的話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争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顯著提升,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報今起推出“發力‘雙一流’·聚焦高校學科建設”特别報道,集中報道一批高校建設一流學科的典型,敬請關注。
初春的北京大學,幾抹嫩綠,氣息自由而清新。
未名湖北岸,依次坐落着全齋、懷新園、懷甯園等7座中式仿古建築。這裡是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簡稱“數學中心”)師生、來訪學者開展科研和學術交流的基地。
擁有四進院落的懷新園,其名得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意為孕育蓬勃生機。懷甯園寓意甯靜緻遠,更寄托了對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的懷念之情——陳先生的故居名為“甯園”。
懷新園與懷甯園交相呼應,蘊含了北大數學學科師生的治學之道:以甯靜之心做創新之事,引領數學學科邁向世界一流。
“要創造環境讓世界上最優秀的年輕人願意來”
陽光還未來得及隐藏的下午,記者一走進懷新園,就聽見陣陣讨論聲。教室裡,北京大學副校長、數學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院士,正在旁聽研究生的讨論課。
課間休息,論及一流學科的建設,田剛認為:“數學文化是探求真理的文化,需要毫不保守的創新精神。”
“要建成世界一流學科,必須要重視來自國際前沿之聲。要創造環境讓世界上最優秀的年輕人願意來,引進不同面孔的頂尖國際人才。”田剛說。
另幾間教室裡,幾名青年教師各自忙碌着。
劉若川,數學中心青年教師,副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012年被引進到北京大學。
董彬,數學中心青年教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博士,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做助理教授,2014年被引進到北京大學。
劉毅,數學中心青年教師,副教授。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後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任教,2015年被引進到北京大學。
“數學中心有什麼地方特别吸引你們呢?”記者問。
“一回國,數學中心就幫我争取到了‘金光計劃’的支持,讓我在科研經費和薪酬收入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保障。”劉毅說。
“數學中心不能給我們的絕不随意承諾,但會盡量幫我們青年教師争取最好的待遇。”董彬回答。
原來,在引進董彬回國之前,數學中心就推薦他參選“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該獎是專門為引進優秀青年教師設立的。董彬由于在應用數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能力而獲得“求是獎”,這對正準備回國的他有很大激勵。
除了給青年教師提供舒心且安靜的科研條件外,數學中心的行政支持也讓他們贊不絕口。
“中心為我們分别配備了專業的科研、行政助理。日常的報銷、會議及出國訪問等都可以交給行政人員打理,為我們省下了很多用來進行科研的時間。”劉若川說。
由于重視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北大數學學科培養和聚集了以許晨陽、範輝軍、關啟安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數學家,他們在國際數學四大頂尖雜志上發表論文十餘篇。最近3年,有5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3人獲得“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一流學科建設成果最終要立足于人才培養”
“一流學科建設成果最終要立足于人才培養,而對于學術研究型高校的基礎研究學科而言,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要盡量前移至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田剛認為。
記者離開未名湖畔的數學中心,來到位于理科樓的數學科學學院,北大數學學科的教學工作主要由學院負責安排。
“我們最開始做特别數學人才培養(現稱“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時候,搭建了暑期學校平台,目的就是要發現和培養對數學感興趣的好苗子。”數學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孫趙君說。
在該院負責基礎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主要指導教師王家軍和負責應用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主要指導教師李鐵軍看來,從暑期學校演化而來的兩項拔尖人才計劃,例證了“厚基礎、寬口徑”的現實指導意義。
“北大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前兩年不分具體的方向,基礎和應用都在一起上課,大二後才分具體專業方向。應用數學的拔尖計劃主要分為制定課程體系、開設暑期學校等五大模塊。”李鐵軍說。
拔尖計劃的實施效果如何?這些本就一直生活在尖子生光環下的學生願意傾力參與嗎?該學院2012年入選“應用數學拔尖人才計劃”,即将赴斯坦福大學就讀的阮豐有很多話要說。
在新一屆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招生時,阮豐了解到,許多學概率統計方向的同學,在是否參加應用數學拔尖人才計劃時有顧慮,理由大都是懷疑計劃本身的課程隻符合計算數學方向學生的發展需求。
作為計劃參與者,阮豐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應用數學拔尖計劃’要求學生參加數據中的數學、随機模拟以及應用偏微分方程3門課程。後兩門課程看似與本專業關聯度小,但對研究生階段時的有用程度不言而喻。”阮豐舉了一個例子,“姚遠老師就是成功地應用拓撲理論發展了拓撲機器學習理論。當前學科發展與科學應用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跨界學習。所謂的學科界限,至少在應用數學中已經不複存在。”
阮豐的感受也正是該計劃的前瞻思考。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培養學生主要還是通過課程,拔尖計劃的課程是由誰設置的呢?
“基礎數學拔尖人才課程是由田剛院士等研究設置,應用數學拔尖人才課程是由鄂維南和張平文兩位院士研究設置。應用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主要涉及4門課程。希望給學生比較寬廣的提升平台。同時,暑期學校也很重要,要求參加計劃的學生必須全部來聽。”李鐵軍解釋說。
“正因為有着嚴謹而契合人才發展的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北大數學學院的本科生在各項國際數學大賽上頻頻獲獎,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和跨學科建模競賽中屢獲桂冠。”王家軍告訴記者。
“引導師生把做學問作為自己的最高要求”
“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抱怨,認為他們的學校在選人用人方面不公平,但北大數學學院這種抱怨一直很少。”孫趙君說。
評價事物好壞往往隻是簡單的幾句話甚至就是幾個字,但因此産生的良性與惡性效應往往難以估量。如何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評價與評審,從來就是學科發展中的難題。
為鼓勵教師潛心研究并積極參與服務工作,數學學院于兩年前實行了全新的職稱評審辦法——國際評審制度。
在申請者通過全院的教授大會之後,學院會對每個申請者成立一個專門的工作小組進行評估。院長根據工作小組評估報告的建議啟動外審程序,增加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認可度的評審維度,從評審人建議名單中随機選取7人(教授)或5人(副教授),也可在建議名單之外另聘外審專家。外審名單嚴格保密,隻限院長、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人事秘書4人知曉。當外部評審結果返回後,再由學術委員會投票決定是否晉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國際評審外,新增的工作小組評估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我們學院有4人進入教授評審程序,通過全體教授投票這一環節後,院長為每人指定了一個由5位教授組成的工作小組來仔細審核材料。經過5人工作小組的評估後,建議其中一位申請者緩評一年。”數學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大嶽介紹說。
為了增強評審的公信力,在上述程序中有一個内容不能忽視,即每個人隻有兩次申請評教授的機會。如此職稱改革,會給教師帶來怎樣的事業認知?
“建立并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評價機制,有利于營造綠色的學術環境,吸引海内外拔尖數學人才,引導師生把做學問作為自己的最高要求。”陳大嶽說。
正如被保送的北大數科學院學生嚴堃所說的那樣:“當我置身北大,感受到一種對學術的敬畏和尊重——不僅僅是興趣抑或喜愛。面對如此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學高手,心底的熱情和倔勁兒開始沸騰。”